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
伤仲永
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宇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就古代散文创作而言的,不是指诗歌创作。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感到惋惜。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通 攀 , 牵、拉。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 ②邑人奇之( 他,代方仲永 ) ③余闻之也久(代这件事 )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 ) 2、其
①并自为其名( 它的,指诗歌的)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代仲永)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的,代仲永写的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代仲永) ⑤父利其然也(这,代“或以钱币丐之” ) 3、以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②或以钱币丐之( 用 ) 4、为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作为 ) ②并自为其名( 题写 ) 5、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其中)②父异焉(代仲永五岁写的诗) ③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代仲永的情况) 6、于
①于舅家见之( 在 )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到 ) 7、是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这 )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表判断) 8、闻
①余闻之也久( 听说 )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好名声 ) 9、从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采纳,学习 ) ②从先人还家( 跟从 ) 10、识
①未尝识书具( 认识 ) ②默而识之( 通“志”,记住 ) 11、自
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 ) ②还自扬州( 从 ) 12、世
5
①世隶耕( 世代 ) ②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人 ) 四、古今异义
①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纷纷 今义:略微
②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多数人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 今义:判断动词 ④或以钱币丐之 古义:代词,有人 今义:或许 五、重点实词 (1)世隶耕( 隶属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符合 ) ..(3)借旁近与之( 邻居 ) (4)泯然众人矣( 消失的样子 ) ....(5)伤仲永(为??感到惋伤 ) .
六、词类活用
① 即书诗四句 名作动 写
② 父异焉 意动 对??感到惊奇
③ 邑人奇之 意动 对??感到惊奇 ④ 宾客其父 意动 以??作为宾客
⑤ 父利其然也 意动 以??为利 认为??有利 ⑥ 不能称前时之闻 动作名 名声
⑦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 每天 七、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大人)这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八、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6
①就:完成,这里是写好。 3、翻译下列句子。
②称:相当,符合
(1)余闻之也久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2)从先人还家 我跟父亲一起回家。
4、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第一问: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第二问: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5、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第一问:“伤”是悲伤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第二问: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仲永被邑人捧杀,终“泯然众人” 6、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 答: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7、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
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8、“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加点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 不能,“忽”表现索要书具出人意料,“即”“立”表明作诗时间短、速度快。这三个9、文章先写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泯然众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的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令人惋惜、警醒,并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词都突出了仲永非凡的天资。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二、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帖 通 贴 ,一种东西粘贴在另一种东西上。 2、火伴皆惊忙 火 通 伙 , 同伴 。 3、著我旧时裳 著 通 着 , 穿 。 三、一词多义 1、闻
①不闻机杼声( 听到)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好名声 ) 2、见
①归来见天子( 拜见 ) ②于舅家见之( 看见 )
7
3、帖
①昨夜见军帖( 军中的文告 ) ②对镜帖花黄( 通“贴”,粘贴) 4、市
①愿为市鞍马( 买 ) ②东市买骏马( 集市 ) 四、古今异义
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只,副词 今义:常作转折连词 ②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 今义:仅作姓氏
③卷卷有爷名 古义:指父亲 今义:祖父或年长男子的称呼 ④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五、重点实词 (1)惟闻女叹息( 只) (2)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 表示数量多)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 ) (4)朔气传金柝( 北方的寒气 ) ...(5)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做 ) ..
六、词类活用
⑧ 愿为市鞍马 名作动 买
⑨ 策勋十二转 名词作动词 记下 七、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奔赴万里赶赴战场,飞越一个个关塞、一座座山峰。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了许多功勋,颁发了许多奖赏。
4、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哪能分辨出哪是雄哪是雌。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木兰诗》,回答下列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