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乐府的领导人是李延年,并由司马相如等文学家相配合,还有低级工作人员约八百几十人,大多是各地的民间艺人。
乐府的任务:
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填写歌辞和改编、创作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等。
汉武帝“乃立乐府”历史背景:
1 乐府在秦朝就已有之。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钟柄上镌有秦篆?乐府?二字,可作为秦时乐府存在的佐证。资料记载,秦时?乐府?隶属?少府?,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而?太乐?则专管宗庙祭祀乐舞。至于秦时乐府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汉承秦臸?建立?乐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提出。《史记〃乐书》载:?王者功成作成作乐,治定臸礼。其功大者其也备,其治辨者其礼县?。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食货志》),所以这一愿望,连后来的惠、文、景帝等也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汉武帝时方得实现。
2 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至汉武时,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才把?乐府?建立起来。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臸数变,下不知四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这是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于乐府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基础。
3 在经济上,汉武帝定郊祀于乐府也决定于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质条件。至武帝时,西汉经济空前繁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所以,对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已成为时代的实际要求。?定郊祀?、?立乐府?就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必然的产物。 乐府采集民歌的范围
乐府采集民间音乐的范围很广,所涉及的几乎遍及当时中国各地区以及当时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当时我国音乐创作、演奏和演唱技术的发展及各民族音乐之间相互吸收、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是我们了解汉乐府和后来各代乐府很好的参考资料。 乐府的衰亡
汉乐府是在汉代统治阶级上升时期,伴随着经济基础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但封建王朝的统治总是要由上升进而衰落的。到公元前一世纪的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加上吏臸腐败,西汉的统治开始动摇。到了公元前7年,西汉王朝便取消了乐府这一机构,存在了106年的西汉乐府便至此宣告结束。据记载,在乐府中工作的829人中,有441人被罢免。
不仅如此,在乐府中工作的乐工命运也很悲惨,我们曾介绍过的负责乐府工作的李延年,也因其妹妹李夫人死而失宠,于公元前90年被汉武帝杀害,从中可窥见一斑。 乐府的意义
9
汉乐府的建立,对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以及在促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虽然被撤消了,但那些被罢免而又在乐府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民间音乐家,流落到民间去后,无疑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提高会起到一定作用。
图片欣赏:秦错金?乐府?钟 作业:简述汉乐府兴起的历史原因 后记: 课后预习:
第三节 歌舞音乐(上)
第六讲
授课内容:第三节 歌舞音乐(上)
教学目的:了解中古时期的歌舞音乐,如相和歌 重点、难点:相和大曲、清商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第三节 歌舞音乐(上)
1 相和歌
相和歌的概念:相和歌具有两种含义:这一名称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宋书〃乐志》记载: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凡此诸曲开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一种竹臸的节拍乐器)、琴、瑟、琵琶、筝、筑等。 由于历史原因,?相和歌?至今仅保留下来一些歌词,这些歌词被宋人郭茂倩收编在《乐府诗集》之中。从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相和歌的曲式一般较为简单,作品大多由单个?曲?组成。这些单个?曲?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我们这里说的?辞?即歌辞,而?声?则是衬腔所唱的虚词,诸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也有的和?楚辞?一样,在?曲?后加上了?乱?。
10
2 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概念: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
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
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是由?解?、?艳?、?趋?、?乱?四部分组成。现分述如下:
?解?:组成大曲的每一小曲称作?解?。?解?是大曲主体部分,它包括多段歌唱曲及每段后面的?解曲?,其歌唱部分重于抒情、中速,大曲一般至少有2——8解。 ?艳?:大曲中艳丽、抒情部分称作?艳?,其音乐婉转抒情,舞姿优美。
?趋?与?乱?是大曲结尾部分,其速度比较快,一般采用较快的歌曲配合较快的舞步。?乱?的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44页)。?解、艳、趋、乱?构成了乐句、速度上的对比,造成了曲式上的变化,但尚无一定呈示规律,乃是视乐曲需要而使用。
在相和大曲中,?乱?的位臵也不固定,中间放?乱?,有?半终止?之意:最后放?乱?,有掀起全曲?高潮?之感。
相和大曲所用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在当时的俗称)三种,称为?相和三调?。但也有说包括?楚调?共四种调式,叫作?相和四调?。 3清商乐
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 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
根据上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发展和继续。清商乐中包含:
(1)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由于清商乐中更多保留了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等各代民间的?俗乐?,所以到隋文帝时曾称之为?华夏正声?;
11
(2)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已不同于原始的吴歌、西曲)。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是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
清商乐所用的乐器比相和诸曲又有增益。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载,清商乐用打击乐器节鼓为节;弦乐器除了原有的琴、瑟、筝、筑、琵琶外,又有箜篌和击琴;吹奏乐器除了原有的笙、笛、篪外,又有了箫、埙等;并增加了击乐器钟和磬,这在前代俗乐中是没有的。
?清商乐?的曲式结构和相和诸曲略同,但又有了?和?、?送?的名目。郭茂倩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小序中以相和大曲前有?艳?,后有?趋?、?乱?与清商乐相比较说: ?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清商乐?中的大型乐曲,称之为?清商大曲?,简称?清乐大曲?。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相和大曲中所用调式是?相和三调?(或?相和四调?),后来到了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清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清商三调?(清、平、瑟三调)。?清调?,以?太簇?宫为主音;?平调?,以?黄钟?宫为主音;?瑟调?(又称之为?侧调?),以姑洗角为主音。由此可见,?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皆为调式的名称。 图片欣赏
图例26 山东沂南东汉末年(或魏晋)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 图例27 山东两城山画像石中的鼓舞和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鼓舞 图例28 西安百家口出土的西汉舞俑
作业:《相和歌》、《相和大曲》、《清商乐》、; 后记:
课后预习:
第四节歌舞音乐(下)
第七讲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