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就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家庭教育,就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7:22:18

家庭教育,就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去年,我朋友的孩子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了。

孩子在杭城的一所民办中学念初二,成绩在整个年段中不溜秋。 从没想过,离家出走这样的事儿竟然砸到自己头上。父母急得,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一定是走投无路了,否则,绝不会以这样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将所谓的“家丑”告诉我——凌晨三点,把我从梦中叫醒。

这孩子的脾性我知道,当然,这对父母的脾性我也知道。我告诉他们,谁也别找,哪儿也别找,回家去老老实实待着,该干吗还干吗。 孩子咋办?

气消了,自然就回家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就回来了。

今年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一跃进入年段前二十名。

窥斑见豹,落叶知秋,其实,这个孩子的离家出走,几乎就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共同寓言。 问题千奇百怪,病根只有一个。

在家庭教育上,我是阿德勒的铁粉。我出自本能的坚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可惜,坚信这一理念、而能知行合一的父母,在当代中国,不说屈指可数,至少也是为数不多的。

1

就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三年级现象”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我看到,多数议论也只是就“现象”说“现象”,现象来现象去,最后这个“三年级现象”还是年复一年成为许多家长梦魇一般的现象。

读二年级常考100分的,怎么一下子就跌到80分了? 以前对我们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怎么现在都敢顶嘴了?

明明给他报了培训班,怎么作业错误率还是这么高? 本来还挺爱阅读的,怎么如今连课外书都懒得看了? 别人家的孩子早放学了,怎么我家孩子还被留着补作业? 早没注意他有多粗心,怎么现在总是丢三落四?

……

要罗列孩子在三年级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一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对“三年级现象”,各路专家纷纷出手,或把脉,或望诊,或痛批,或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专家认为,学前期的“超前教育”是“三年级现象”的万恶之源。超前学拼音,超前学汉字,超前学英语,超前学数学,日久生厌,麻木不仁,“三年级现象”成了最早的现世报。

有专家认为,“课程编排难”是“三年级现象”的罪魁祸首。一二年级的课程,无论语文还是数学,读读、算算、记记、背背,几乎没什么思维含量,孩子很容易摘金夺银;但三年级简直就是学习生涯中一个陡峭的山道,荆棘丛生,陷阱密布。

先说语文。阅读,开始需要联系语境解读涵义了,牵涉思维的广度、深度、敏捷度;作文,开始片段练写了,虽说是片段,其实就是篇章的胚胎,立意、选材、布局、逻辑、修辞、文法,一样都不能少。 再说数学。计算,开始迈入小数、多位数乘除,步骤与结果明显繁杂;统计出现了,图形语言需要理解,图形思维需要运用;几何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等几何概念需要掌握;问题解决,由一步而两步而多步,思维难度明显加大,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更是令不少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课程编排,不出现两极分化才怪呢。

也有专家认为,“身心转折期”才是“三年级现象”的元凶巨恶。三年级是个坎,它是儿童成长为少年的过渡期。说是过渡期,实质是冲突期。儿童期的被动与少年期的主动开始冲突,儿童期的依赖与少年期的独立开始冲突,儿童期的游戏为主与少年期的学习为主冲突加剧

且无路可退,儿童期的直觉感性思维与少年期的逻辑理性思维在混沌中寻求一种秩序。总之,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迈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迷茫与焦虑中。

所谓“三年级现象”,不过是身心内在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如果不是基于内因的地崩山裂,焉能出现外在的风云突变?

专家的分析都有道理,但根本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也更为简单。

2

先说复杂。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在学前期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孩子,并未遭遇所谓的“三年级现象”。相反,这些孩子依然优势明显、潜力十足。

“课程编排难”并非针对某个孩子或某类孩子,而是针对所有孩子。但感染学名为“三年级现象”这一病毒的,毕竟只是小部分孩子。 对于“身心转折期”一说,有一定道理,但也经不起检验。如果身心转折一定导致“三年级现象”,那么,人的一生还存在多个阶段的身心转折,如:“六个月”左右的婴儿向幼儿的转折期、“三岁”左右幼儿向儿童的转折期、“十二岁”左右少年向青年的转折期等,也必然导致明显的两极分化吗?事实是否定的。

因此,“三年级现象”不太可能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更大的可能,是多种因素错综在一起,导致这个令许多家长谈“三”色变的结果。 这就是“三年级现象”的复杂性。 再说简单。

我们可以逆向思考。即:具有哪些认知特征、心理特质的孩子,对“三年级现象”具有强大的免疫力。

很简单,三个特点:第一,效率;第二,习惯;第三,专注。 这三个特点,貌似跟智商无关,其实深刻影响智商;不仅影响智商,同时影响情商;不仅影响智商、情商,同时影响逆商(抗挫能力);不仅影响智商、情商、逆商,同时影响心商(保持良好心态能力)。

孩子倘若拥有其中的一个品质,“三年级现象”一定跟他绝缘;拥有其中的两个品质,学习优秀一定是他的常态;一旦拥有全部三个品质,则孩子必定是学霸无疑(本人反感“学霸”一词,但“状元”违规、“学魁”生僻、“翘楚”复古,一时竟有“语词被抽干”的惨淡。无可奈何之际,只能以“学霸”应急)。

简媜在《下午茶》中这样写道“有时,生活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目的,只化约到还活着这么个简单的念头。”

其实,“三年级现象”往深处进一步细究,还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根源。要说化约,大概也可以化约到“专心致志”——专注品质上

3

效率和习惯当然是重要的。

其实,效率本身就是一种良好习惯。

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这样一个问题——

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记者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卡皮察的回答代表了聚会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小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在所有的习惯中,对学习而言,“专注”实在是最最重要的习惯。我们甚至还可以反过来说,所有习惯的养成,都必定伴随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专注。倘若没有专注的护航,任何一种习惯都不可能被塑造。 这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搜索更多关于: 家庭教育,就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家庭教育,就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去年,我朋友的孩子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了。 孩子在杭城的一所民办中学念初二,成绩在整个年段中不溜秋。 从没想过,离家出走这样的事儿竟然砸到自己头上。父母急得,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一定是走投无路了,否则,绝不会以这样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将所谓的“家丑”告诉我——凌晨三点,把我从梦中叫醒。 这孩子的脾性我知道,当然,这对父母的脾性我也知道。我告诉他们,谁也别找,哪儿也别找,回家去老老实实待着,该干吗还干吗。 孩子咋办? 气消了,自然就回家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就回来了。 今年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一跃进入年段前二十名。 窥斑见豹,落叶知秋,其实,这个孩子的离家出走,几乎就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共同寓言。 问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