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9中考语文 孟子二章练习(无答案)

2019中考语文 孟子二章练习(无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0:10:51

《孟子二章》检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选自《孟子》

一、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 ”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 ”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二、重点实词解释 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4环而攻之: ...5委而去之: 6 池非不深也: ....7故曰: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9固国: 10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12亲戚畔之: 13多助之至: 14天下顺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5)委而去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简答题

3.对于文中的“得 道”你是怎样理解的?

5、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整体感知: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本文的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解释 1舜发于 11所以动心忍性 .....2傅说举于 12曾益其所不能 ...3举于士 13人恒过 ...4故天将降大任 14衡于虑 ...5于是人也 .6苦其心志 .7劳其筋骨 .8饿其体肤 .9空乏其身 ..

15而后作 .16征于色 .17发于声 .18而后喻 .19入则无法家拂士 ..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行拂乱其所为 20出则 ...

21.生于忧患: 22:死于安乐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问答题:

1、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这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6、你认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对比阅读1】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

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______________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2】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蜂窟于土或

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

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1. 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_____________ ..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_____________ (4)悉可俯拾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3】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

阐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4】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①②

(乙)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

③④⑤⑥⑦

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A.行拂乱乱其所(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B.此可以处吾子也( ) 处江湖之远(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以处吾子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

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5】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

③④

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

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以免于患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6】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曾益其所不能。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___ .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迹_______________ 辄_______________ 则_______________ .

①②

2. 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 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③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④廪庾⑤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上》

【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亡:通“无”。④ 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⑤廪庾:粮仓。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亲戚畔之( )

(3)尝欲作露台( ) (4)慎夫人衣不曳地(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召匠计之,直百金

4.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得道 者 多助 (2)遂除 民 田 之 租 税

5. 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及效果如何?第一则材料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可以体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答案

二、1.(4分)(1)限制 (2)通叛 背叛 (3)曾经 (4)拖

2.(3分)D

3.(6分)(1)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

4.(2分)(1)得道 者/ 多助 (2)遂 除/民 田 之 租 税

5.(4分)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效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体现主张:施行仁政。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孟子二章》检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选自《孟子》 一、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 ”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 ”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二、重点实词解释 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4环而攻之: ...5委而去之: 6 池非不深也: ....7故曰: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9固国: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