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传播学考点解析

教育传播学考点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6:30:33

教育传播学考点解析

(2012-2013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是指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3.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4.把关人: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

5.教师威信:是指教师一贯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依赖。

6.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由教育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二、简答和论述

1.传播的类型和功能:(类型)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2.区分教育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不是某个人,而是有组织的传播机构,如报社、电视台等,传播的内容是经专门人员(如记者、编辑等)根据预定的计划编写、设计、制作的内容涉及的很广泛,有文史的、哲理的、艺术的、网络的、社会的等;运用的媒体有报纸、书刊等,受众是广大而不确定的人群,男女老少,各种职业、层次、文化程度的人都有。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3.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关系: 4.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5.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改革: 教育传播观念的改革、教育传播要素的改革、教育传播方式的改革。 6.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研究对象:教育传播本体的研究、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教育符号的研究、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教育传播的研究方法。

7.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和效果等。

8.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通道传送阶段、接受与解释阶段、评价与反馈阶段、调整再传送阶段。

9.亚里士多德、拉斯韦尔、香农-韦弗、施拉姆、德弗勒、贝罗和加涅传播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简要评价: 例.1.拉斯韦尔模式(5W模

教育者 环境 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 效果 教育媒体 式)

谁 (传播者)

说了什么 (信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 (受众)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等等见课本(31页-37页)

10.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四个典型模式:基本模式(图2-13 page39)四个典型模式;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图2-15 40页)、远程教学传播模式(图2-17 43页)、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图2-18 43页)、协作互动传播模式(图2-19 44页)。 11.陈述几种网络教育的传播模式: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探究式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12.教育信息的含义、来源和特性:a含义:从狭义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则还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如教育管理信息,评价性信息,干扰信息等。从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来看,

对教育信息的研究主要侧重与前者。B.来源 教师 客观事物 教学信息体 c.特性 科学性 目的性 系统性 共享性 多样性 。 13.传播符号的本质意义:符号代表事物、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page72)

14.语言符号的特性: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具有多层次结构、语言是线性的、语言的社会性。 15.说明非语言符号的类别、功能和特性:a.

b.功能:传播态度与情绪、补充与强化词语、代替词语。C.特性:普遍性、形象性、多维性、整体性。

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类语言 听觉型非语言符号 其他声音符号 其他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16.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辅助性、准确性、适宜性、稳定性、情感性。

17.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畅通的关键因素:让校园充满信息、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18.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并说明对教育的作用:(图4-5 page103 )

19.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能和思想素质要求;(课本第127页)

20.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心理因素:a.教师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其他因素(信息价值、组织因素、受传者因素、技术因素、传播这个人因素);b.学生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知识因素(知识因素、解码能力)、心理因素、其他因素(身体状况、学习能力等)。

21.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扩展功能、激励功能、陶冶功能、益智功能、增强功能。

22.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a.对教师的作用:扩大教师采集和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供教师有可能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播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与学生接触、与社会交往的机会。B.对学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

抽象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 做的经验

23.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经过一定的传播教育过程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所发展的变化,从时间角度看,完成这个教育传播过程所用的时间也属于教育效果的范畴。从规模效益的角度看,一个人教育传播过程中使多少人受到教育,多少人获得知识、能力和行为也属于教育传播效果的范畴。

24.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25.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明确目标、系统分析、运用科学、量体裁衣、最大优化。

26.教育传播研究的建构类型和方法:归纳理论、演绎理论、机能理论、模型。

27.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量的研究及量的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研究过程具有较为可观的科学依据,数据精确可靠,可以全面、客观、准确地描述教育传播现象和规律,质的研究以整合的观点进行研究,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特征,研究结果具有现象描述的特征。

2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育传播实践 提出问 题 选择课题 确定变量,建立假设 确定研究对象 实践检验 得出结论 研究设计 分析资料 收集资料

搜索更多关于: 教育传播学考点解析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教育传播学考点解析 (2012-2013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是指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3.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4.把关人: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 5.教师威信:是指教师一贯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依赖。 6.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由教育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二、简答和论述 1.传播的类型和功能:(类型)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