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
有效:ALT、AST、总胆红素降低50%,停药3个月ALT反跳<80%。 无效:ALT、AST、总胆红素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疗效:
每2周评价一次,采用尼莫地平法
积分减少(%)=(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肝功能疗效:治疗前后检查各一次。 【难点分析】
乙肝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乙肝病毒持续复制会引起肝脏组织的炎症和损伤,现有的医学水平还不能做到清除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用药物将病毒持续抑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才能够遏制疾病向肝硬化、肝癌进展。目前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炎面临的难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混乱,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和规范化尚未完善,因而必须要发挥中医辨证的特色,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加强乙型肝炎证型客观化的研究。(2)慢性乙型肝炎大多数临床观察研究为近期疗效,因而要加强观察远期疗效的研究。(3) 目前一些中药及复方的研究尚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如病例分组、用药方法、观察随访时间、疗效评估等都没有标准化,因而要强调坚持多中心、双盲、严格的随机对照原则。(4) 尚未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结合和突破口。 【解决措施和思路】
(1)中医药在抗慢乙肝病毒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肝功能以及抑制病毒变异、防止肝纤维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2)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评价,既不能只停留在个案总结或小样本数据的分析之上,也不能完全按照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一指标分析中医治疗的效果,要建立符合中医自身治疗理论体系的评价方式。
(3)选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选择以下重点治疗不能接受西医治疗或西医治疗无效患者;发生HBV变异和耐药。减少不良
反应,提高慢乙肝的远期疗效,防止复发等,如用苦参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对湿热型肝炎治疗,发生HBV变异和耐药者明显减少。
(4)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炎必须坚持遵循中医理论为指导,正确掌握辨证论治,借鉴、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中西优势互补,规范化和个体化有机结合治疗。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中西医病名】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中医归为“黄疸”“积聚”等范畴。 【诊断依据】 (1)临床诊断
肝硬化代偿期: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 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TB)≤35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GT可轻度升高。可有门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①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脉高压症。
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脾大,伴有门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②肝硬化影像学诊断:B超检查可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 (2)病原学诊断
乙肝肝硬化: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丙肝肝硬化: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RNA阳性者可诊断。 其他肝硬化:包括酒精性、血吸虫性、肝吸虫性、自身免疫性及代谢性肝硬 化等。
(3)组织病理学诊断
①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包括纤维间隔内炎症,假小叶周围碎 屑坏死及再生结节内炎症病变。
②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边界清楚,间隔内炎症细胞少,结节内炎症轻。 【辨证分型】
1.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脘闷,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畅,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多,苔薄白或腻,脉沉细或细弱。
5.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6.脾肾阳虚型:五更泻,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临床治疗】 1、分型治疗 湿热内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或中满分消丸加减。黄芩,黄连,知母,厚朴,枳实,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茵陈蒿,栀子,大黄(后下)等。
肝脾血瘀证 治法:活血软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