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简简单单学中医 上
位集中,从而启动人体的调整机制 。现在的艾灸很流行,而且宣传的似乎包治百病,其实艾灸是有一定禁忌的,特别是一些气血虚弱和阴虚火旺的病人,都不应该进行艾灸,伤寒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遂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汤药就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中医治法--开药方,通过一定药物的特定气机特点,来带动人体的气机流转,从而调整整体的气机。
除了这些治法,另外还有推拿按摩、导引等方法,不论什么治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一定媒介来调动人体的气血,来进行局部或整体的调整,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治都必须要有比较充足的气血做基础,否则,都不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当然也不是说气血弱的没法治,只是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先帮助身体培补气血、扶持正气,然后再去调整其他。
简简单单学中医之十五——心病还须心药医
一位日本科学家写了一本《水知道答案》的书,他为许多地方的水拍摄了水分子结晶的照片,发现同样是水,结晶体的照片却截然不同,环境优美的山泉水的结晶规则美丽,肮脏的地下管道水的结晶丑陋难看,不仅如此,水结晶还会因为你对它的善意的谢谢,而呈现美丽的结晶,也会因为你的一句愤怒的诅咒而呈现难看的结晶。其实,不仅是水,宇宙万物包括那些看起来没有生命的存在,对外在的影响都是有感应的,你的一个念头能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更和谐,也能让世界变
得更丑陋更疯狂,就像有句话说的 “人生来就是来改变世界的,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开始改变世界,你可以让世界变好一点,也可以让世界变坏一点,哪怕一点点”。
人体的百分之八十是水构成,试想一下,这些水会在你的行为、语言和念头下变成什么样子?佛家讲病由心生,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不好的情绪、不良的心态都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怨恨、愤怒、都会在你的心里留下一个“结”,这个“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能量的累积,从无感变有感,从无形变有形,直至演变成一种疾病。我们常说一句话“心病还须心药医”,有些疾病的确不是单靠吃药能够解决的,必须辅助以心理方面的调整。特别是当前社会,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很大,好多人心情压抑,情志不隧,导致了很多的疾病,这类疾病的调理必须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排解,否则,很难有好的、持久的治疗效果 。
“上医调神,中医调气,下医治形”,民国时的王凤仪老先生创立的“讲病法”就属于调神(心)的范畴,通过给你讲做人的道理,让你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幡然悔悟中,心结自然解开,病也就不药而愈,当代,刘有生老先生也秉承这种讲病之法,为有缘人讲理调心、治病救人,好多人因此获得了健康。
另外,人的精神意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他们平时身体很壮实,从来不吃药,一次体检后,发现有癌症,没过几天,人就去世了,真的是癌症要了他们的命吗?其实就是精神倒了,精神上一旦心灰意冷,整个人就没有生机了,没有了生机,
人也就完了。反过来讲,面对疾病,如果你有顽强的生存信念,能够内心宁静、志意安定,即使再严重的疾病,只要你治疗方法不错误,好多疾病到时候都会有转机。
简简单单学中医之十六——经络与脏腑
经常听人说:经络通畅百病不生,凡是疾病都是经络不通。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涌现出一大批疏通经络的养生方法,实践中也确实让好多人受到了益处。另外还有种说法:五脏均衡、气血充盈自然身体健康。于是,大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到底是经络重要还是五脏重要? 我想通过一个比喻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比喻毕竟是比喻,不可能代替真实,希望大家“得月忘手”,不要局限于比喻本身。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具有领导权,同时县级政府还有好多职能部门科局,这些职能科局同样对乡镇政府具有领导权。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县政府的指导,也离不开职能部门的帮助和资金输送。这个县政府就相当于“五脏系统”,职能科局相当于“六腑系统”,而乡镇政府就是人体的四肢百骸,县政府、科局与乡政府三者之间沟通联系、资金输送的渠道就是“经络”,经络不通四肢百骸会六神无主,因缺乏能量而“酸疼麻木”,这时如果五脏六腑运转正常,这种不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五脏六腑如果出现问题,经络必然也会出现问题,所以,五脏六腑特别是五脏才是健康的根本。
如果说经络是小河,那六腑就是大江,而五脏就是它们的源头,经络不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堵塞了,一种是缺水了,堵塞了通过疏通的
方法能够有较好的效果,如果是小河里缺水了,说明大江和源头的水量都少了,如果你只是去疏通河道,强行去调取水量,这里通了,别处可能又瘪了。所以,要真正解决缺水性的断流,必须在源头上用功,把五脏调好了,气血调足了,局部性的问题才有好转的可能。
简简单单学中医之十七——望闻问切
大家应该都有挑选西瓜的经验,要选出一个好西瓜(当然不是切开看),首先要看外表,外形是否饱满匀称,颜色是否鲜亮,瓜蒂是否新鲜,再问问是哪里的西瓜,运来多久了,以此判断这个瓜是否好吃,然后拿在手里拍一拍,听听声音,听到“嘭嘭”声的,是熟瓜;听到“当当”声的,还没有熟,听到“噗噗”声的,是过熟的瓜。 其实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判断“好西瓜”的方法。“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机体的外部表象与内部情况存在着确定的相应关系。这就决定了医生可以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观察了解患者外在的病理表现,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 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推断疾病的方法。 闻诊是通过医生的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材料,作为判断病证的参考。
问诊是医生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