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的德行读书报告
读《中国人的德行》有感
上图为一位1872年到中国的传教士史密斯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德行》一书的历年发行量,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的德行》这本书的发行量逐年递增,而人们之所以日益对《中国人德行》这本外国人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书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一方面说明了“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教训,逐步觉出了认识自己的极端重要性,渐渐地肯于研究自己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人德行》里面所批评的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有些甚至于愈加严重了。
以别的民族作为“镜子”,往往会更为清晰地看出本民族所存在的问题。听一听别一国家对本民族的批评,如鲁迅临终前不久恳切希望有人译出《中国人德行》时所说的那样:“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却正是中华民族自强自励的最佳途径。这本书里所指摘过的问题,眼下触目皆是。我仅以我所正在经历与思考的问题举倒一二,与同学们分享。
一、节俭与守财思想 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说的是有一位美国老太太一生中都以贷款提前消费,临死前刚好把贷款还清。而一位中国老太太,天天省吃俭用,存钱准备以后享用,存到足够钱的时候,她就得病去世了。这两位老太太在天堂见面后,彼此交换心得。中国老太太说:“还是你聪明,哪象我,只是苦了自己。”
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全球智库峰会”时说到:美国人该存钱 中国人要花钱,但是,让中国人花钱太难。
周小川表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不平衡有一个明显不合理的特点,就是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储蓄率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过度消费。有人强调,中国储蓄率过高,美国家庭储蓄率过低,两国都应该进行改革。
2011年,中国的国民储蓄余额接近4万亿美元,储蓄率高达51.04%——这里的储蓄率指一国全部储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这个比率在全球17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2。而到2012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更是高达52%,位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中国人是最不敢花钱的人,也就是最“守财”的民族,没有之一。
就国人“守财”的性格来说,从书中的第二章《处处节俭》也可以看的出来,“按照我们的理解,“节俭”这一词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节制花销,避免浪费,用少投入多产出的方式配置各种资源。不管哪方面来讲,中国人都极其节省。”如此便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善于“守财”的中国人,为以后所可能发生的事尽已所能的把钱财资源保存好,就像书后点评里所说的“节俭也意味着为了将来的利益得到保障”,当然,我们也把这种行为称为“未雨惆缪”。
书中所写的近现代的国人,饮食节省,严厉杜绝浪费,穿着简单,这是国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而如今生活水平上升,虽然衣食基本无忧,但也难免传承了些许那个时代的节俭特性。就像我妈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出门在外求学,吃的东西不要怕钱不够花,一定要吃饱,但是不要把钱花在玩上。而其中的“玩”,就我的理解来说,是指一切与生活饮食学习无关的事物,例如我们所钟爱的各种非聚餐类的聚会与社团活动。从中不难看出现代的生活,衣食基本无忧,食物方面不复当年的节俭,而表现出来的却是精神食粮上的重视不足与节俭。
当然,国人的“守财”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原因,除了省吃俭用的传统观念和资本市场不发达之外,消费的不积极更是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指出,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球排名末尾。在养老、养子、医疗和买房等问题的压力之下,才让国人不敢轻易松开钱袋。因为若没有在有能力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给自己多留一点存款,那也就意味着未来的生活将有可能得不到保障,养老与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整恰恰是培养中国人“守财”特性的温室。
二、变通与山寨文化
说到山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从我们熟知的腾讯,到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产品,无不充斥着山寨的身影。“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总之,山寨产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下面几句:功能极其丰富,价格极其低廉,外观极其新颖,质量极其不可靠。
究竟山寨文化为何会在中国这么盛行呢?我们且从《中国人的德行》中找找答案。
书中第八章《拐弯抹角》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外国人不需亲身经历得太多,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仅听一个中国人讲的话,是不可能明白他的意思的。不管一个外国人的汉语讲得多么流利——甚至可以理解所有的短语,还可以把听到的句子一字一句地写下来,他同样还是不能准确地理解说话人内心的意思。这是因为是说话人没有完全说出心中的意思,而只说了一些有点类似的东西,他希望对方能从中推测出他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意思。而作者也把这种情况归结为中国人的变通。
从思想源头上看,山寨很大程度上是国人把变通进行到底的结果,多数情况下属无法无天、明目张胆的侵权行为,而且这部分人混淆了变通和侵权的界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变通”是指“依据不同的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显然,以侵害他人权益为基本特征的山寨,涉及到的是原则问题,不能简单以变通为名轻描淡写,搪塞过去。
有句话,我们都很熟悉,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曾经网上有流行过这
样一种说法,即中国人缺少法律精神,一些网友喜欢以中国的山寨文化为例,将法律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甚至经济发展捆在一起谈论。其实,法律精神的欠缺正是因为变通的缘故,变通会使得法律和规则荡然无存,形同虚设。由于规则可能损害我们的利益或者虽未损害,但我们能从变通中获得更大利益,因此,在不少国人心中,凡事皆变通似乎成为一种生存之道。
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山寨文化是国人在法律精神上的欠缺,但国人确是将变通这个特性用得出神入化。甚至在10年的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在列席小组会时表示,文化不分山寨和正规。只有大众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政府部门应该对其保持理性的认识,按照社会学家艾君所说的那样,对待“山寨文化现象”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采取包容之心,批判地吸收和接纳,这才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但我想,即使是读了十几年书的我们,也没有多少人懂得所谓的“理性的认识”与“批判地吸收和接纳”是应该如何“认识”与“批判”,国人的变通,可见一般。
我在中国所生活的时间与我出生后所经历的东西还远不如本书作者史密斯先生来的长与多,所过的地方也是廖廖无几。相对的视野,见识都远不如他。也只是以仅有的知识来臆测本书的主旨,虽然对书中许多观点都并不是十分赞同,毕竟本书的撰写时间至今也有百来年了,其中的部分国人性格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淡化甚至消失,但大部分的章节还是很有道理而值得借鉴的。当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习俗,气质,德行并不是一本书与一个人可以叙述的完全的,书中序言也说道:无论学识多寡,没有人可能知晓中国人的全部真实情况。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还需要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对国人提出的意见,更好的了解自己与自己的国家,善于自省而方成大器。就像鲁迅先生所希望的那样: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