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DP-S-PC-PL-016-2009B 油气输送管道感应加热弯管技术规格书
CDP-S-PC-PL-016-2009/B
≤X46/L320 ≥B/L245 ≤X80/L555 ≥X70/L485 焊缝及热影响区 ≤X65/L450 ≥X52/L360 ≤X46/L320 ≥B/L245 提供数据供参考 提供数据供参考 ≥40 ≥50 ≥40 ≥30 ≥50 ≥75 ≥50 ≥40 a非埋地感应加热弯管夏比冲击试验温度由购方、管道设计和检测单位三方协商确定。 5.4 硬度 5.4.1 弯管直管段及弯曲段(包括内弧侧、外弧侧、壁厚基本不变中性区)管体,以及弯曲段与两侧直管段过渡区外弧侧管体横截面上靠近内外表面(1.5 mm)及壁厚中心处各3点(图3.a)的维氏硬度值应满足下列要求:
强度级别X80/L555 强度级别X70/L485 强度级别X65/L450
≤285 HV10 ≤265 HV10 ≤250 HV10
≤240 HV10
强度级别X60/L415~B/L245
5.4.2 有缝弯管焊缝横截面(图3.b)上各点(1~16)的维氏硬度不应超过4.2.4.1的硬度规定要求。 5.4.3 弯管弯曲段(包括内弧侧、外弧侧及焊缝区)在制备力学性能试样前利用便携式里氏硬度计或等效的其它硬度计(应提供文件经购方确认)进行宏观硬度试验,三个区的宏观硬度试验平均值作为5.4.4生产硬度试验的参照值。
5.4.4 生产中每热处理炉不低于20%比例的弯管,至少沿内弧侧、外弧侧及焊缝区三个位置利用便携式里氏硬度计进行宏观硬度试验。三个区的宏观硬度平均值与6.4.3对应区测定的硬度平均值的波动不大于15%,并且弯管管体任何部分最大硬度、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最大硬度值均不超过5.4.1的硬度规定要求。
壁厚中心处
图3.a 管体维氏硬度横截面位置
10
CDP-S-PC-PL-016-2009/B
a-b 热影响区与未受热影响母材边界(腐蚀后可见)。
c-d 焊缝金属与焊缝热影响区边界(腐蚀后可见),称为熔合线即熔合边界。
注:硬度压痕2、6、10和14点应完全在热影响区,并应尽量靠近熔合线;1、8、9、16压痕应在母材上。
图3.b 埋弧焊焊缝维氏硬度横截面位置
5.5 埋弧焊缝弯管焊缝导向弯曲性能
5.5.1 弯管直管段和弯区段的焊缝应进行面弯、背弯试验。试验弯曲角度为180°,X80/L555~X60/L415强度等级材料对应弯轴直径为6.0t(t为试样厚度);X56/L390~B/L245强度等级材料对应弯轴直径为5.0t(t为试样厚度)。
5.5.2 弯曲试验后,试样受拉伸面上焊缝、热影响区出现长度大于1.5mm的任一横向(与试样宽度方向一致)裂纹或缺陷,以及长度大于3mm的任一纵向(与试件纵向一致)裂纹或缺陷为不合格。试样边缘开裂一般不计,但由于夹渣或缺陷引起的边缘开裂,该试样视为不合格,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5.6 晶相组织及晶粒度检查
5.6.1 有缝弯管的直管段及弯曲段焊缝横向截面上应进行低倍检查(图4),并对埋弧焊缝中心、热影响区进行金相检查(图4)。
5.6.2 应对弯管弯曲段(包括内弧侧、外弧侧、壁厚基本不变中性区)、弯曲段与直管段的过渡区的管体横向截面靠近内外表面、壁厚中心的显微组织、夹杂物等级和晶粒度进行检查。管体夹杂物评定结果应满足CDP-S-PC-PL-017-2009/B(油气输送管道工程用感应加热弯管母管技术条件)要求,原始奥氏体晶粒度应优于6级或更细,检验报告应附照片(可采用相近的适当倍数)。
×500
11
×200
CDP-S-PC-PL-016-2009/B
图4 宏观与金相组织照相位置
表4 试验项目及试样取样位置
试样位置 直管段 要求的试验类型 1 管体横向 拉伸试验 维氏硬度试验 金相检验1) 夏比冲击试验2) 导向弯曲试验 生产中硬度试验3) √ 24) 焊缝横向 √ √ √ √ √ 过渡区 3 外弧侧 √ √ √ √ 3’ 外弧侧 √ √ √ √ 弯曲段内弧侧 4 纵向 √ √ 5 横向 √ √ √ √ 弯曲段外弧侧 6 纵向 √ √ 7 横向 √ √ √ √ 弯曲段焊缝 84) 焊缝横向 √ √ √ √ √ √ 弯曲段中性区 9 壁厚基本不变 中性区横向 √ √ √ √ 1)金相试样可以用硬度试验的同一试样,低倍照相可用4倍或其它放大倍数,金相照相可以用100倍或更高的放大倍数,显示每个位置试样的近外表面、壁厚中心和内表面的显微组织。试样应保留至合同完成后一年。 2)每个位置的每个试验需要3个试样。 3)每个位置最少3~5个等间距的硬度读数。 4)埋弧焊机电阻焊弯管。 6 尺寸、几何形状和允许偏差 6.1 直径与周长
弯管直管段用周长法测量的外径允许偏差+2 mm,-1 mm。 6.2 外弧侧壁厚减薄率
减薄率=
式中:
t1min——弯管外弧最薄处壁厚,mm; t——弯管直管段名义壁厚,mm。 弯管壁厚最大减薄率应不大于10%。 6.3 椭圆度
椭圆度如图5所示,在同一截面应至少测量3处,并按下式计算:
椭圆度=
式中:
Dmax——弯管横截面上的最大外径,mm;
12
t-t1min?100% tDmax?Dmin?100% D
CDP-S-PC-PL-016-2009/B
Dmin——弯管横截面上的最小外径,mm; D——弯管的名义外径,mm。
弯管直管段距管端100mm范围内,椭圆度应不大于0.8%。 弯管弯曲段的椭圆度应不大于2.5%。
图5 弯管横截面椭圆度
6.4 弯管弯曲角度与曲率半径
弯管弯曲角度偏差应不超过±1?;弯管曲率半径的极限偏差为+30 mm,-30 mm。 6.5 弯管平面度?a
弯管平面度?a如图6所示,?a应小于10 mm。
图6 弯管平面度
6.6 弯管管端垂直度
弯管管端垂直度的检测如图7所示,弯管管端的垂直度应不大于2.5 mm。 6.7 弯管管端平面度
弯管管管端平面度如图8,弯管管端的平面度应不大于1.5 mm。 6.8 弯管管端
6.8.1 当设计图和订货合同未明确要求管端坡口时,管端坡口应符合图9规定。
6.8.2 弯管管端距管端面150 mm范围内的内外焊余高均应去除。去除后内外焊道剩余高度不大于0.5 mm,但不得低于管体表面。焊缝磨削去除时,不得明显伤及管体。
1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