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四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新 精品
《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别: 姓名: 总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选择注音正确的一组 ( ) (2分) A.桑葚(sèn) 秕谷(bǐ) 怪哉(zāi) 蝉蜕(tuò) ...B.斑蝥(maó) 鼎沸(dǐng) 讪笑(shàn) 迸出(bèng) .....C.确凿(zuó) 喧闹(xuān) 玉簪(zān) 木屐(jī) ....D.收敛(liǎn) 脑髓(suí) 骊歌(lí) 菜畦(qí) ...
2.选出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 ) (2分)
A 相宜 签赏 姊妹 鸡毛禅子 B 确凿 讪笑 臃肿可笑 人迹罕致 C 娴熟 碎裂 轻婕 来势汹汹 D 嫉妒 篱笆 吐绶鸡 攒成小球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B.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
C.不少学者认为,《襄阳好风日》地方教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D.我国多位外交官临危受命,奔赴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成功解救了我国在利公民。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眉山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二、说明文阅读(5-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着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0C~500C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也将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
③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④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虽然全球气候变
暖可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稍微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⑤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骤然增高,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浓度很低的硝酸,并随雨水降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很好的化肥——硝石。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破,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⑥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⑦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选自《青年文摘》2018年第11期,有删改) 5.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 沙漠地区的恶劣气候
C.沙漠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水 D.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6.下列说法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如果能有充分的水,那么干旱地区土地的出产就会得到改善。
B.即使没有阳光的照耀,沙漠土壤中的氮也会随地表温度的升高而迅速释放出来。 C.沙漠地区土壤中的氮含量很少,气候不断变暖导致它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D.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 7.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是指沙漠“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的现象。 B. 如果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那么沙漠扩张的势头将会减弱。
C.如果能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减少干旱地区氮的流失。 D.气候温和地区的氮在土壤和大气中能循环而达到平衡,功劳在于大雨。 8.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中的“都”字表示全部。 B. 第①段加点的词语“可怜”,重在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C.第⑤段用了作诠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三、古诗文阅读(9-13小题,共1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 余闻之也/久
C.父/利其然也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10.下列 “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于舅家见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