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下 7.1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2 - 图文
【 课 题 】八下 7.1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2 【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对其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
●举例说出黄土高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其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重点)。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重难点)。 3.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能举出反应黄土高原风情的例子。 【教学方法】导学法、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等相结合。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地理助学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生动形象地情境创设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感悟。 新 课 导 入 [开篇点题,导入新课]: [观图思考]观看黄土高原景观图并思考形成原因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景观图。 [教师讲述]: 2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承转自 主 学 习 巩 固 训 练
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黄土高原因黄土而得名,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过渡 以前这里曾山川秀美,现如今地表破碎。其中奥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学习。 教师出示黄土高原图 [看图查找]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用读图分长城,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以及地形类型。 析法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位置和读上图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A__(高原) 范围的印B___(山脉)C___(山脉) D___(河流) (2)写象。 出数字代表的城市①___②___③___④___⑤___(3)黄土高原从温度带看,属于____带;从季风区看,属于____区;从四大区域位置看,位于____ 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___阶梯 1
承转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 过渡 回族自治区、甘肃等省,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因其位置特殊在诸方面有明显的过渡性。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有明显过渡性的方面,同时让学生完成以下要求 从地形来看,从_________向_________过渡 从气候的干湿区类型来看 从_________向_________过渡 从农业生产来看,从_________向________过渡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不同的地标景观 [教师启发式讲述]: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以塬、墚、峁等黄土地貌分布广泛。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景观与其位置是有很大关系的,还涉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的来源“风成说” [点拨]:A“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 B“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C “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不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D“黄土中有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读图分析] 从地形、气候的干湿区类型和农业生产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明显过渡性 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科学方法。 用直观的图片,通过学生的观看与阅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归纳,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不同地标景观的认知。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对比,运用头脑分析,用图示法来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读 图 分 析 合 作 探 究 比 较 与 探 究 交 流 与 点 拨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演示各种地貌,分析其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阅读与活动] 学生阅读课文“黄土高原的形成”,然后探究回答“活动”中的问题 黄土粉尘搬运、堆积示意图(风成说) 2
承转在黄河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有一些宽阔平坦的地方,如渭河平原,这里耕地成片,开发过渡 历史悠久。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自 主 学 习 欣 赏 感 悟 交 流 互 助 要 [图文展示]:文明的摇篮 [欣赏感悟]:观看图片,了解黄土高原地区丰富的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名胜古迹,理解其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黄土位于坛上“五色土”的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引导提示]:“黄土风情”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便于学生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归纳,加深了学生对黄土高原文明与风情的认知。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方便于学生的记忆。 回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地理知识,边总结边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黄土高原位于_____山以西,_____岭以东、_____以南 点 位置和范围 _____以北,面积达_____多万平方千米 归 地理位置特殊:有明显的_____性 纳 黄 地表形态:支离_____,_____纵横 土 地表与景观 地貌:塬、_____、峁分布广泛 高 形成:_____说 知 原 识 _____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构 文明的摇篮 _____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四大发源地之一 名胜古迹众多,如龙门石窟、_____、_____等 建 学生快速完成知识建构的补充,并留点时间巩固记忆。
【当堂达标】
1.外出旅游的小华,拍摄了很多地貌景观,四幅作品中不是在黄土高原拍摄的是 ( )
2.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有 ( ) A.晋、陕、宁、甘 B.青、晋、陕、宁 C.晋、陕、宁、辽 D.新、陕、宁、豫
3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根据歌词,回答3、4题。
3.下列哪一省区的人们对歌词感触最深 ( ) A.河北人 B.山西人 C.新疆人 D.山东人
4.下图民居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 )
5.黄土高原在农业上的过渡性表现为 ( ) A.林业向牧业过渡 B.水田向旱地过渡 C.牧业向渔业过渡 D.种植业向牧业过渡 6.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现象是 ( ) A.人类耕作形成的 B.战争破坏造成的 C.流水侵蚀形成的 D.风力作用形成的
7.上图中阴影部分所示的地形区是 ( ) A.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8.关于该区域(阴影部分)地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B.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C.河网密布,绿洲点点 D.沙漠广布,植被稀少
9.图中数字与对应的山脉名称正确的是 ( ) A.①-大兴安岭 B.②-天山 C.③-乌鞘岭 D.④-南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地理知识的演示,图文配合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当引导与点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学生学习交流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去关爱照顾最不会学习的学生,也让他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乐趣,分享地理学习的成果。
在课堂上如何进一步让优者再上一层,后者快一点赶上仍是一个难以把握好的问题,还需努力。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