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静夜思
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
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马茂元)
6、这首流芳百世的《静夜思》写于公元725年,适时诗人25岁。当年诗人于春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秋游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我们也只能大致猜测,中秋前后的一个月夜,诗人孤身一人在清冷的月色中,孤影相对,于是他回想起飘萍般的生活,又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一股思乡之感冲涌在胸,但是他游侠儿般的性格决定了他又不会陷入哀怨、伤怀的心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
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于是他以明月托思,直舒胸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就那么一?举头?,一?低头?,思乡的情怀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句带着豪迈气概的诗句,这首诗应该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先声吧。
7、宋代版本与我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而以日本人的汉字水平以及对唐诗的崇尚,他们绝不敢修改《静夜思》这首经典诗作中的任何一个字。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