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带答案 - 图文
材料一:
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是乡村产业的振兴,从乡村的长远发展看,要加快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乡村职业教育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全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中,农业产业专业设置偏弱偏少;二是在办学的区域布局上,对乡村区域的针对性和便利性不强。要实现乡村农业产业振兴,需要大量从事农业产业的人才,同时,有更多的农民学会从事农业产业的本领,才能够让农民就地就业创业,由此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消费能力。这样才能够吸引青壮年农民留在乡村,乡村的空心化等问题才会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有效推动广大农民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主体地位的认识,从而增强农民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要加强对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其内心植入深深的“乡土梦”和进取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乡土才能成为“热土”。
(摘编自2018年03月10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唯文凭、职称是瞻的普通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具有“乡村味道”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乡村振兴真正需要的人才,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打好亲缘牌,“挖回”自家人,以“星星之火”燎原新时代的乡村,这是一条比较务实的道路。地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比亲缘更具有普遍性,因而更值得重视。与亲缘、地缘相伴的是学缘,是知识把个体的人变成了大写的群体的人。一个人通过学缘结下的情谊,不论自己在天涯海角,当他们需要外界帮助时,同学之间的援助往往最为便捷和可靠。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他们的亲情观和家乡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观。只有让乡村成为人才发展的大舞台,才能奏出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摘编自2018年03月13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原乡,人们在长期的乡村劳作和生产中积累和孕育了许多优秀乡村文化,如乡村族谱、家风家训、人文历史、村风民风、乡贤乡绅等。千百年来,不少地方乡村之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古色古韵,就是得益于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滋养与浸润。
乡村文化是农村的发展动力。能够流传至今的乡村文化,都是经过代代传承、历经岁月淘洗,都是去粗存精、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兼收并蓄。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
力。
(摘编自青岛文明网)
材料四:
2005年至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情况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份 农村居民纯收入(元) (元)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3255 3587 4040 4761 5153 5919 6977 7917 8896 9892 11422 10493 11759 12544 15781 17175 19109 21810 24565 26955 28844 31195 7238 8172 8404 11020 12022 13190 14833 16648 18059 18952 19773 3.22∶1 3.28∶1 3.03∶1 3.31∶1 3.33∶1 3.23∶1 3.13∶1 3.10∶1 3.03∶1 2.92∶1 2.73∶1 (摘编自搜狐网财经频道)
相关链接
①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村落数量不断减少,乡村人口数量下降明显,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这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根本问题。
②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如果再考虑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福利指标,城乡之间的实际差距更大。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望逐步解决现实存在的三农工作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繁荣稳定发展。
城乡绝对差距(元) 城乡收入比
(摘编自湖北三农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材料一提出要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乡村产业,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从事农业产业的人才,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相关人才。
B. 材料二提出振兴乡村需要大批人才,吸纳人才要重视“亲缘”“地缘”“学缘”三方面的作用,并且要为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
C.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劳作中积累孕育出来的,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结晶,包含家风家训、人文历史、村风民风等。
D.因为乡村文化的滋养与浸润能让乡村保持古色古韵,所以振兴乡村要发展产业,同时更要发展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成为农村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材料四表现了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最大值,此后逐年降低;但城乡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
B.学缘在振兴乡村中的作用比亲缘、地缘更具有普遍性,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的亲情观和家乡观会影响他们的择业观。
C.要让更多的农民学会从事农业产业的本领,才能够让农民就地就业创业,从而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吸引青壮年农民留在乡村,解决乡村的空心化问题。
D.振兴乡村要解决村落数量不断减少,乡村人口数量下降明显,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突出这些根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望逐步解决现实存在的三农工作问题。
9.前三则材料在论述“乡村振兴”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以霸入财为官,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
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
[注]
称平。守丞相长史,坐
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霸贤良。胜又口荐霸于上,上擢霸.
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始,霸少为阳夏游徼,与善相人者共载出,见一妇人,相者言:“此妇人当富贵,不然,相书不可用也。”霸推问之,乃其乡里巫家女也。霸即取为妻,与之终身。为丞相后徙杜陵。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注】〔庭中〕廷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B.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C.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D.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有身份的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做“字”。一般而言男子十八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B.二百石,汉代官员的等级,汉代郡守(太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法。 C.察,察举制,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代察举制度始于汉文帝时,到汉武帝时制度达到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