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水事研究中心主要事迹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水事研究中心主要事迹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是湖北经济学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设立的跨学校、跨学科的一所综合性研究机构,2010年3月获评为湖北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所人文社科类水事专门研究机构。始终把解决水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水经济、水法制和水文化的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法规等,有力推动了我国环境法制建设,为做好湖北水文章、践行美丽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积极参政议政,以科研成果支持科学决策。2011年,受湖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的委托,湖北水事研究中心起草了《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专家建议稿)》,提出条例体系结构、湖泊保护原则和目标、最低水位线制度、生态修改措施以及公众参与机制等内容被已实施的《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采纳,成为条例的重要内容。中心承担的湖北省委重大调研基金课题项目获得了2009、2010年度湖北省委调研成果二等奖,提出的《关于湖北水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关于湖北农村面污染防治的建议》、《关于理顺梁子湖流域管理体制的建议》,以及《关于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几点建议》等政策建议得到了省领导的重要批示,并对湖北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2012年,该中心承担了湖北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点招标项目《做好湖北水文章》。中心主任吕忠梅教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致力于国家环境保护法
1
律法规建设,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制定《环境与健康法》的议案,关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关于制定《自然保护地法》的议案等三个议案,受到高度重视。
承担环保社会责任,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中心承担的国家级重大项目《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效果显著,先后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提交6份议案或建议,其中,2份议案被全国人大正式列为立法议案,4份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8年中心起草的《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获珠海市人大通过,同年11月经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实施。中心水环境政策模拟实验室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儿童血铅评估模型系统。可以评估污染源给儿童带来的健康风险,为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进行污染防治和人群健康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根据。该中心开发的基于Matlab和Lingo平台的《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案论证软件系统》,成功应用于国家十一五重大水专项《洱海全流域清水方案与社会经济发展友好模式研究》中的近期、中期、远期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论证。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创建环境友好型校园。学校建设了一座日处理4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站,利用处理的中水浇灌绿化校园,供应广场喷泉,以及教工宿舍独立的卫生间冲洗管网。全校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100%,每年节省网管供水10余万立方米,人均日耗水量稳定在85升左右,大大低于
2
武汉市学生人均日耗水290升的标准。学校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空气源热泵机组、太阳能浴室,替代传统燃煤锅炉,燃煤消耗逐步归零。学校整体绿化率达61%,连续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绿化模范单位?和?湖北省‘十一五’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及省级表彰,并成为湖北省属高校唯一代表获批住建部节能监管平台建设项目。中心水环境政策模拟实验室为湖北经济学院节能减排项目设备选型开发的评估模型,既提高了节能减排效果,又节省了经费。
中心与绿色天使环保协会合作,举办了?六〃五?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环保纪念活动;开展了节水宣传、?熄灯一刻钟?、?环保知识创意大赛?、?绿色寝室?、?环保艺术节?、?低碳环保让生活更美好——塑料瓶换盆栽?等活动;参加了长江日报和武汉环保局发起的?爱我百湖?公益活动,积极宣传环保与绿色生活。中心每年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大规模环保宣讲活动,并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进行?环境社会学调查方法?等环保技能培训。从2009年起,中心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环境保护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参加了湖北省2011、2012年?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
3
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主要事迹
湖北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站于1996年9月成立,十几年来紧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大局,不断开拓进取,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开展全省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工作,为我省生态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自2007年该站规划新建全省第1个省级湿地公园——仙桃沙湖湿地公园以来,到2012年年底,已先后规划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6个、省级湿地公园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9万余公顷,占全国国家湿地公园总数298个的8.72%,数量和规模目前排名全国第一。在湖北经该站指导、规划、建立了各类各级(小区)225个,其中自然保护区48个,自然保护小区177个,面积109.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9%,有效保护了我省近80%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70%的高等植物群落,一大批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如金丝猴、水杉、珙桐等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正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该站还承担了16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项目,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应用于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提升了我省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2004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