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中,我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游泳问题、家庭中的照片问题、学习中的作业纸问题,生活中的节约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在探究新知时,我设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题方法。学生们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算式:10×8=80(人) 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学生重点汇报完几种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没有急于结束此题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一出,原本热闹的教室立刻变得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同样是一道题目,由于我们开始选择的信息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对于以后用多种方法解题是多大的一个启示啊!
从课题效果看,我发现多数学生在叙述完解题思路后的答题更清楚、正确。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游泳问题、家庭中的照片问题、学习中的作业纸问题,生活中的节约问题,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
补充,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节约问题,让学生在选择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中受到“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真正展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例如:在解决作业纸问题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再展示答案,使问题的解决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在解决节约问题时,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后最终选择出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信息,为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也碰到了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例如:由于紧张,我在少数几个过渡中语言显得不流畅,不自然。另外,我预设在解决完浪费问题后及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节约教育,但还是因为紧张就直接进入到了课堂小结,最后在小结中才提到节约教育,这样使原本设计完整而连贯的课堂显得不够流畅。针对这个问题,我今后将从各方面学习,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