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变心理学的项研究三
操作性条件反射:情境——行为——结果——强化=学习
——惩罚=不学习
理论假设:迷信行为:敲打木头忌讳从梯子下面走携带一枚硬币??非关联性强化这
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
方法:斯金纳箱中的鸽子
结果:鸽子变的“迷信”了
讨论:迷信的消退非常难——人们的期望值很高
批评和后继研究: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
近期应用:1人们在睡觉时可能比清醒时更迷信
2检验了强化对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的作用
讨论:迷信行为有其积极的功能(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
研究12 观察到攻击行为??作出攻击行为
班杜拉模仿
一理论假设:
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无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被试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
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
榜样的控制组儿童。
3“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机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
仿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就
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
五后继研究:在特定的条件下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奖励/惩罚
六意义:
1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儿童的新行为是怎么样通过简单的模仿成人而习得的甚至成人
可以不真正出现。
2为数百项关于人或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htt://.shi.edu/`cgboeree/bandura.html)
第四章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自我预言实现罗森塔尔聪明鼠/笨老鼠双盲实验学校教学
一理论假设:“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方法:橡树学校的学生 三结果
四讨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1 低龄儿童的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的儿童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