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小学数学童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立项编号 QY11163
《农村小学数学童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江山市清湖小学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人:夏林忠 执笔:梅 芹 课题组成员:周艳星
《农村小学数学童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阶段,普遍认为数学课有些枯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数学技能的掌
握都缺乏一定的兴趣;数学虽然记忆的东西不太多,但它的知识是连贯的,前面知识的遗忘必然给学习新知识带来很大的麻烦。而童谣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些问题。《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得开发与利用各种有效地数学教学资源”。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数学课程理念,善于挖掘生活中有效的数学资源,巧妙运用各种数学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富有趣味。
我校一直以来积极开展以“绿色童谣”特色的学校校本研究,已有《农村小学绿色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绿色童谣”为载体的养成教育实践与研究》、《用绿色童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与研究》等一系列关于绿色童谣资源开发的课题研究基础,并取得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在《用绿色童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着力于农村小学应如何开展“绿色童谣”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做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以上的课题研究,学生已经在教师的引领下基本掌握编写童谣的基本技能,也已能编写出一些针对学习的童谣作品,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许多教师也开始尝试到在教学中运用童谣资源,利用童谣资源辅助教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和教师对数学童谣的开发利用的论文有很多,也涌现了一些关于童谣特色学校对童谣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福建省袁仕理在《童谣——可开发和利用的数学资源》一文中指出:“童谣是用童心写的诗歌,是童年中最美妙的音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徐向阳也在《让童谣为数学课助跑》较好地阐述了童谣这一独特的形式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研究和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中王小学关于《童谣进课堂的实践研究》、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数学童谣童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上海浦东新区金茂小学《小学“新童谣教育”的实践》……等等一些学校都对童谣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我积累了许多的实践研究的资料、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童谣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好数学童谣资源的研究对于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二、理论依据
1、学生认知特点理论依据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远胜于抽象逻辑思维,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数学童谣教学的基础。利用童谣对学生进行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是儿童天性好奇。童谣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接受学习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童谣教育可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童谣的语言往往显得非常有节奏、有张力,非常适合儿童诵唱。
3、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依据
让儿童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玩,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对儿童教育的任何更新、发展、改革,其出发点应始终遵循儿童的天性。
4、多元智能理论依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