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公司治理评论录用稿)
低交易成本,对集群中的活动进行有目的地管辖。杨树旺等(2008)认为产业集群治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推进集群创新,保持集群竞争优势,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陈军、朱华友(2008)认为产业集群治理是要建立和保持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促进集群增长。王岚(2009)也认为产业集群治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集群企业的集体效率, 推进集群创新, 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易明、杨树旺(2010)对产业集群治理中的集体行动进行了研究,并在朱宪辰、李玉连(2007),皮建才(2007)的集体行动动态博弈模型基础上进行修正,探讨集群集体行动产生的基本条件,得出一个集群如果拥有良好的声誉机制,就有利于集体行动的实现,反过来,如果集群中声誉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集体行动的失败。
从非合作博弈角度主要关注如何减少集群内部行为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多文献都是从协调企业间关系来分析的。Enright(2000)认为集群治理是寻求企业间如何互动,形成某种包括政府的协作机制;Langen(2004)认为集群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克服―集体行动问题‖,提高协调质量。Helmsing(2001)指出集群治理是为了克服协调中的不确定性,减少机会主义等相关问题。Visseretal(2006)认为集群治理旨在创造秩序、减少矛盾和实现共同利益。彭正银(2002)也认为,集群网络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协调,即参与者在战略、决策与行动上进行沟通,保持合作的有效性。王伟(2007)总结道,在集群治理的进程中,参与者需要运用协调方式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来完成复杂性的任务,协调是集群网络治理的基本目标。张聪群(2008)认为预防机会主义带来的集群风险是集群治理的目标之一。
有文献试图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目的,并阐述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严北战(2013)认为,集群治理的目标是增加租金,集群租金多寡是治理模式的选择或评判的重要标准;并且有效的治理结构及其模式就是在权威治理主体的领导与其他主体成员的积极配合下,制约、疏导集群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集群竞合活动有序开展,进而增加集群“租金”。
集群升级的目的不一定是全部集群企业的真实愿望,企业只想获得利益,即使不升级,只要保证利益不受侵犯,还可以共享利益,就达到了目的。因此集群升级不一定是微观企业的一般动机。因此这种集群治理目标缺少集群企业的普遍的微观支持。协调企业关系的目的更接近现实,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协调更多关注依靠关系网络的治理,可能忽视了企业选择外部强制力量治理有负外部性行为的企业的情况。另外,与集群剩余相比,产业集群租金(臧旭恒,何青松,2007)的概念更深刻,更具有微观基础,集群剩余的测度很难在微观层面上展开。这种剩余是其他交易主体看不见甚至得不到的,由于信息的分散性,这种集群租金所包含的信息租是潜藏在微观行为主体中的,别的主体很难获得,只有通过自选择的治理机制是的微观主体应用自己的信息,才能实现信息租金的获取。因此,集群租金更具微观层面的分析能力。
4. 集群治理的模式:如何治理?
对集群治理模式研究始于对现实的归纳和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有不同的分类,而且具体的治理模式的内涵差异很大。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归纳,整理成表3.2:
表3.2 集群治理模式 划分标准
治理结构
代表性文献
Liu and Brookfield De Propris(2000)
汪斌、廖园园、陈海达(2008)
魏江、周泯非(2009)
治理模式
星状、环状和层次结构
买方独家垄断的治理结构和没有决策中心的马歇尔工业区治理结构
准层级、短距离市场和准层级+短距离市场结构
地方规制、经济层级、社区规范和协会自治结构
9
所依据制度
郑建伟等(2004);张聪基于权威的层级治理、基于价格机制的市场治理群(2008) 和基于社会契约的网络治理
李凯、李世杰(2007) 基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治理
还有的文献考虑到价值链治理,按照治理主体在集群之内和之外,划分为内部治理(网络治理)和外部治理(全球价值链治理)(朱华友,丁四保,2006)。谌飞龙(2012)从协调的内容方面将集群治理划分为三类,即以经济利益协调为核心的价值链治理和以社会关系协调为核心的网络治理,以及网络治理与价值链治理交融下的模块化治理。外部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集群治理的问题,而是集群外部的行为主体在另外一个层面(例如价值链)上进行治理。
5. 理论依据的分歧
集群治理的理论探讨和案例研究比较常用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契约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
契约理论是回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起点,使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工具,借助威廉姆森(1979,1985,1996,2005)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治理机制基本框架(Grandori,
Soda,2006;喻卫斌,2005;马中东,2005;唐晓华,王丹,2005;王珺,2008;赵晶,关鑫2008),以及基于不完全契约的关系契约模型(Baker,Gibbons,Murphy,1999,2002)展开。以上模型关注双边治理问题,而集群中更多治理是多边的,沿着奥斯特罗姆的多边治理思路,除了陈剩勇,马斌(2004),较少有文献从奥斯特罗姆(Ostrom,1990)建立的公共事务治理角度切入,而这个视角目前来看非常接近于现实问题。
另一个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借助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等创建的新经济社会学,从关系网络角度,基于嵌入、社会资本等核心概念展开产业集群网络治理的研究。基于以上思路,Jones等(1997)对“网络治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发展和具体化了交易成本理论中“市场与层级混合体”概念,它将网络(组织)本身视为一种与层级和市场并列的治理形式,Jones等将之分为“限制性进入、宏观文化、集体制裁和声誉”四类。孙国强(2003)在Jones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治理的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认为宏观机制是网络组织有序运作和有效治理的环境条件,微观机制是合作成员互动协作过程中协调行为的基本依据。
从理论角度看,网络治理理论是在综合了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9)、关系契约(Macneil,1977)和社会网络嵌入性(Granovetter,1985)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治理理论试图在契约理论分析结构的基础上,将契约理论还没有模型化的多边社会网络等现象纳入到网络治理理论中去。因此目前的主流分析是综合使用这两个理论来源(Jones,Hesterly,Borgatti,1997;李凯,李世杰,2007)。例如孟韬(2006)提出产业集群组织内部存在经济和社会网络,并认为其治理模式是以网络治理为主,市场治理、层级治理为辅的多元治理模式。
但是综合这两个理论依据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契约理论虽然富有逻辑,但是忽视了发展中经济和转型经济的背景,因为它隐含假定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市场法律体系,基本假设是“契约人”,这都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其实,即使在发达经济中,法律和契约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Macaulay,1963),仅仅是一个威胁点或参照点(Hart,2008),可以说主流契约经济学的这种缺陷,以及大量存在的非契约治理和社会关系催生了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新经济社会学无法脱离社会学的历史方法、本体论和“社会人”基本假设,因此存在着缺乏微观基础和逻辑性的问题。虽然新经济社会学一直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批判
10
威廉姆森的研究框架(Richter,2001),但是她自己并没有建立起类似经济学那样富有逻辑的研究框架;虽然有了计量社会学和结构方程来检验结论,但是如果基本逻辑经不起推敲,一切都是建立在沙漠上。尽管在理论上有很多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努力(Jones et al,1997),但是这种努力只是多了一些概念性框架,而无法弥合基本假设和视角的根本分歧。从集群的内涵来看,集体行动难题是要问题的关键,这两个理论都没有针对集体行动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集群治理问题的核心。对于这个问题,上述理论均没有提供有力的支持。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和社会资本不是因为治理而设的,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Arrow,2000),网络治理的内生性条件不具备。
四、新近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展望
新近研究进展体现在经济治理理论得到更新和中国背景的现实问题得到关注。经济治理理论新近的进展主要是迪克西特经济治理理论模型有了较大推进,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准;中国经济背景中比较集中讨论的问题一是集群中的创新平台治理问题,二是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与治理的相关问题。
1. 经济治理理论的进展
迪克西特(Dixit,2003a,2003b,2004,2009)的经济治理理论——法律缺失与经济学(Lawlessness and Economics, LLE)突出了法制不健全条件下的经济治理,并强调各种治理模式都是当事人自我选择的结果,既没有放弃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又拓展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很好地包容了上述两大理论依据,同时吸收了Olson(1965),Ostrom(1990)和Greif(2006)关于集体行动的分析思想,也引入了行为经济学和试验经济学的最新成果,阐述了第一、二、三方治理的概念体系。这是集群治理的很有希望的理论来源。基于Salop环型城市,Dixit(2003b,2009)提供了一个基准模型并得到了扩展性应用。例如Masten and Prüfer(2010)用这个基准模型探讨了发展中经济背景下社团和法庭的治理机制;Baron(2010)考虑行为人的异质性,在环形城市上探讨了Dixit(2009)提出的第一方治理——道德驱动的自我规制。
迪克西特认为,商业交往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很少能够通过正式法律系统而得到抑制,即使在西方社会,也是只有在私人调解失败后才求助于法庭,私立的秩序承担了大部分的经济治理功能。因此它的理论起点是法律完全消失,这实际上是放松了契约理论的成熟法律体系的假设,同时又把法律内生化,可以研究从法律缺失到健全过程中的治理现象,并对研究政府的作用和私立的治理制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视角,这一视角对于中国尤其适用。另外,LLE关注个体交易治理的微观层面的问题,是一般性的经济治理理论,而且构建了一套基于博弈论工具的分析框架,对于产业集群治理的研究来说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建模基础。
郑江淮,江静(2007),魏江,周泯非(2009)等人已经尝试从迪克西特、格雷夫的理论中寻求产业集群治理的思想来源,但这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迪克西特的治理思想也正在形成,需要跟踪研究。孔小磊(2013)将治理理论引入专有性规制研究,指出集群治理不仅包括制度层面,还包括执行层面,保证契约履行,企业可以运用自身的权力构建保护知识资产的规制,保护成员企业的知识资产及其商业化利益,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威望,调节集群企业之间的侵权纠纷。
2. 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问题
如前所述,集群的升级和创新问题是集群治理的宏观目标之一。在中国这个制造业大
11
国,多数集群仍处于价值链低端,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来提高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由于技术投入具有外部性,单个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集群内搭建各种平台可以促进集群的技术升级。这就涉及到很多关于平台治理的问题,如平台由谁来搭建,以什么方式运营,其战略定位如何,如何实现集群治理的功能等。
针对上述问题,部分文献对集群内各主体在技术创新问题中的角色进行了研究。符正平,陈焰明(2008)运用供求均衡模型和博弈论等分析工具研究集群内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之间的技术创新行为,也提出寻找通过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创新中心这样一种技术中介机构,促进集群创新与创业行为,避免集群出现衰退、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周泯非,魏江(2009)认为集群的网络结构特征是促进集群知识流动和交互式创新的关键潜在因素,并且包括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行业协会在内的集群战略主体的相关行为应受到更多的关注。龚丽敏,江诗松,魏江(2012)基于浙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和织里童装产业集群两个案例的分析,发现当集群规模越大、多样性程度越高、开放性程度越高且经历间断平衡的过程时,集群平台更倾向于采用混合式而非政府主导式治理模式;而政府主导的平台治理模式更倾向于通用性的功能定位,混合式的平台治理模式更倾向于专有性功能定位。陈波(2012)将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归纳为内部治理模式和外部治理模式,结合两种治理模式的特征及典型应用案例,发现决定采用何种治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产业创新平台的成员数量及结构、平台目标、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及成员之间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彭禄斌,刘仲英(2010)也指出,平台要充分发挥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关系的互补作用,缺一不可,且有必要根据产业集群的特点来选择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
关于技术创新平台的研究,虽然已有文献提到应该关注集群中其他行为者如龙头企业的作用,但侧重于研究政府在其间扮演的角色。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了技术创新平台,关于集群中其他的公共服务平台及其治理的研究不多,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国企主导的集群发展与治理研究
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企业集群的治理问题还缺少研究。国有企业具有独特的性质,其行为模式与其他类型企业有很大差异。因此,企业行为异质性会使得集群治理机制出现不同于经典企业假设的均衡结果。这对于集群治理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均具有一定意义。在中国经济的现实背景下,国有企业存在于产业集群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国企往往还是主导者和正外部性的提供者。
国内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江浙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在市场经济下由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而对以国企为核心的集群的研究并不多。例如,东北装备制造业集群与南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有很大不同。首先,装备制造业的网络结构是由产业网络层和区域社会网络层组成的内外双层结构,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中心(李凯,2004);其次,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从历史上来说就不是由市场力量带动的,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建或扩建的国有企业是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期的核心力量,并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形成、升级和治理逻辑,刘淑茹,冯云廷(2004)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是东北产业集群区别于南方产业集群的必然形成途径,衍生过程依赖于转包中的契约关系的确立。张米尔(2007)通过对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理清了产业集群萌芽、发展和成熟的演进过程,研究了制度变迁对产业集群演进的作用机制:技术外溢提供初始条件,市场化进程提供广阔市场需求,大企业优化重组推动周边中小企业发展,并与周边企业互动发展。王德鲁,宋学锋(2009)将装备制造业集群分为大企业为核心的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垂直形态的产业集群和以市场竞争互补为主导的水平形态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