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挤压模具课程设计第三组
铜陵学院课程设计
根据公式
?弯3pl2a?2hb
其中 P—挤压力,P = 19.6MN;
l—悬臂梁长度,l= 61.5 mm;
c—悬臂梁根部界面出口空刀尺寸,这里取c = 2mm; a—悬臂根部断面宽度,a = 62.5 mm;
b一悬臂根部断面出口宽度,b = a-2c = 62.5-2×2 = 58.5mm; h一悬臂梁的厚度,这里选取最小厚度h = 50-10-18.3 = 21.7mm。
将上述数值带入公式得σ弯=505MPa<[σw ]= 650MPa.所以悬梁臂的强度符合要求。模具的最小厚度:
?min?l3pab[?弯]
其中 P—挤压力,P = 19.6MN;
l—悬臂梁长度,l = 61.5 mm; a—悬臂根部断面宽度,a = 62.5 mm; b一悬臂根部断面出口宽度,6 = 58.5 mm;
将上述数值带入公式得hmin=19≦h= 50mm,所以模子的厚度满足要求。
3.5模具图
型材模孔设计尺寸如图3-5-1所示:(括号内为模孔的尺寸)
第 11 页 共 19 页
挤压模设计
挤压模设计
模具实体图如图3-5-2所示:
图3-5-2
图3-5-1模孔尺寸
第 12 页
共 19 页
铜陵学院课程设计
四、总 结
在为期一周的型材单孔挤压模设计中,我进一步了解了整个模具的设计过程,本次设计的是生产单模孔挤压模具。设计的主要工作包括对挤压的相关介绍、坯料尺寸的计算(主要包括锭坯直径计算、锭坯长度的确定、挤压比的计算)挤压模具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确定模具材料、模孔尺寸的确定、工作带长度的确定、模具的外形尺寸的确定、模具入口处圆角半径的确定、模具出口部位结构尺寸的确定、模孔的合理配置和强度校核)两大部分。同时整个小组在设计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发挥各自的所长,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小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从中及时协调问题,并进一步的解决问题。再设计讨论中发现自身设计思路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从中发生了不少思维的碰撞。这是平常个人作业中所不具有的。
本人在此次设计中负责挤压模具的结构图形设计。进行图形与设计的结合,图形反映文字,文字描述图形,是文字与图形相得益彰。图形根据所学cad及ug三维立体成型,最终用deform模拟成型。
总的来说此次课程设计对我所学知识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应用机会,让自己在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对一些薄弱环节的知识进行了强化理解和记忆。同时能够和谐同学之间的关系,总方面的完成整个实验。在完成整个设计思路,完成稿件时,我在整个进程中更加熟练掌握了CAD、Excel和Word软件,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本次的设计过程中,老师们非常耐心的指导了我们,并及时的挑出了设计中存在的隐 患问题,让我们少走了好多的弯路,所以在这里向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斌斌 1110121019
第 13 页 共 19 页
挤压模设计
挤压模设计个人小结
本次设计的是生产单模孔挤压模具。设计的主要工作包括对挤压的相关介绍、坯料尺寸的计算(主要包括锭坯直径计算、锭坯长度的确定、挤压比的计算)挤压模具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确定模具材料、模孔尺寸的确定、工作带长度的确定、模具的外形尺寸的确定、模具入口处圆角半径的确定、模具出口部位结构尺寸的确定、模孔的合理配置和强度校核)两大部分。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的同组协作共同设计,每个人负责自己擅长的领域,本人在此次设计中负责绪论以及运用Word对整篇设计进行排版。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自己掌握了常用挤压模具的设计过程和计算方法,加深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自己查阅资料、运用软件制图以及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同样设计中也暴漏出了自己很多的问题,比如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绘图速度太慢,Word排版操作不熟练,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团队协作不是很适应等,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更加努力,尽量把这些问题一一改善,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次课程设计设计自己收获颇多。
李康 1110121021
共 19 页 第 14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