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必修三步步高导学案第1章第2节(含答案)
(2)进行实验
①被测实验材料: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
②酸碱变化所用试剂:0.1 mol/L的HCl模拟酸性条件;0.1 mol/L的NaOH模拟碱性条件。 ③实验过程
a.取25 mL被测实验材料倒入50 mL烧杯中,记录起始pH。
b.一次加一滴0.1 mol/L HCl (0.1 mol/L NaOH),轻轻摇动,每加 5滴测量一次pH,直至滴加30滴,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每次实验中pH的变化曲线。 4.实验结论
生物材料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5.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目的
(1)该实验过程中滴加酸或碱时应注意:①严格控制滴数,要一滴一滴地加;②避免酸或碱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2)实验过程中三次“充分冲洗烧杯”的目的:①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反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②防止不同的实验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深化拓展 缓冲液中pH变化情况与自来水的不同的原因:例如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自来水没有缓冲能力,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例5 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答案 D
解析 “等量”是排除数量多与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摇匀使物质混合均匀有利于反应完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pH变化明显;血浆中因有缓冲物质,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没有变化。
例6 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一定范围内,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维持pH基本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盐酸和NaOH加的过多,pH会明显下降和上升,故选D。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各器官系统保持机能正常 答案 B
解析 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各器官、系统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
2.运动会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答案 D
解析 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含有缓冲物质,过多的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H2CO3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3.(2017·吉林舒兰一中月考)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系统共同维持的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A
解析 稳态是指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受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控制,需要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共同维持。体内缓冲物质可维持体液pH的相对稳定。
4.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 (3)降低 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钠和磷酸氢二钠)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1)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
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和磷酸二氢钠),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内环境稳态的动态变化
1.(2017·湖北应城一中月考)外界环境会影响内环境稳态,下列事实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 C
解析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加强是由于血浆中CO2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所造成的,并非外界因素的变化。
2.下列对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基质中pH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答案 A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相对稳定,而线粒体基质在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 3.下列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内环境成分及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