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出现霜冻的概率降低。
解析:(1)可从两地距离、环境差异与种植技术角度分析。(2)“荒山秃岭”说明当地土层薄,图示高床利于根系发育,雨季便于排水。(3)可从湿度、土层角度分析。(4)材料提及“森林覆盖率从12%提高到80%”,“小气候得以改善”,则围绕植被覆盖率分析即可。
13.(2019·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段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甲);沙粒绝大部分集中在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乙)。该地区在机械固沙(采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趋近于0。
(1)简述风速从16米/秒增至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6分) 答案:输沙量总量增加,沙粒粒径变大;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减小,2~10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增加;最大输沙量出现的高度上移。
(2)判断风速16~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0~10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跃移。理由: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1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而不是种树的原因。(6分)
答案: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且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
(4)分析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量锐减的原因。(6分)
答案: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
解析:(1)随风速的变化,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可因从输沙量、沙粒粒径、输沙量随高度的变化及最大输沙量的位置分析。
(2)由图可知,风速16~20米/秒时,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1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故结合图示,风速16~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0~10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跃移。
(3)与植树相比,种草比种树耗水少且易成活,且地面密植度较高,维护成本低,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且图中显示,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据此该地多种草防沙。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