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材料链接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材料链接专题复习
一、要点梳理
材料链接是近年来中考阅读中的一种新形式,即阅读题中提供相关链接材料,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这类形式的试题以其开放性、自由度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近几年北京市中考已经将链接题锁定在说明文阅读中,并且题型也日趋多样和成熟。 (一)常见题型及特点 1.验证判断型 2.拓展运用型 3.探究概括型 4.感悟阐释型
(二)链接材料与原文的关系 1.印证关系 2.运用关系 3.补充关系 4.对比关系
1
(三)解题的基本思路 1.读题判断题型 2.概括材料内容 3.筛选原文信息 4.结合题目作答 二、方法点拨 (一)验证判断型
1.题型示例:《解析永乐大钟》
(1)下面两则材料可分别印证永乐大钟的哪两个特点?
材料一:五百八十多年前,永乐大钟是朝钟,也是佛钟。有学者猜测,明成祖下令铸钟的初始动机一为炫耀武功,更为自己精心撰写的《名经》寻找永恒的载体,以教化百姓,流芳百世。
材料二:敲响那口最珍爱的永乐大钟,激越、磅礴、沉雄、嘹亮,带着恍来天外的神秘感和历史深处的沧桑感,能声闻百里。 2.解题思路
学生答题的关键首先是对链接材料主要内容的准确把握。以材料一为例,由两句话构成,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结合关联词语“更”,可以得出材料一重在强调“为自己精心撰写的《名经》寻找永恒的载体,以教化百姓,流芳百世”,这印证了原文永乐大钟的哪个特点呢?其次
2
再从文中寻找与之相关的文字。 【原文对应】
③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晚年的明成祖潜心撰写《名经》凡40卷,20万言。其中,前20卷10万字便刊登在永乐大钟不朽的版面上。钟上还有许多其它汉文佛经和梵文佛咒。也许这是最诘屈聱牙(jí qū áo yá)和枯燥乏味的文章,但23万字的版面,安排如此匀称整齐,从头至尾绝无空白,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
④永乐大钟作为发声装置,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在这方面,500年间已有无数诗文对其天下独美的音响作过精彩描述。科学工作者用的是另一种语言: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E3的主要来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C1、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的确身手不凡。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重击一次,钟声持续时间可达三分钟之久,声闻百里。 (1)常见错误答案 例1:
材料一:印证了永乐大钟历史悠久。
材料二:印证了永乐大钟重击一次钟声可持续3分钟之久,声闻百里。
3
错因:没有抓住材料的重点进行概括。 例2:
材料一:印证了明成祖潜心撰写的《名经》的前20卷10万字刊登在永乐大钟的版面上。 材料二:印证了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
错因:能找到材料中的重点,但没有从原文中准确概括出永乐大钟的特点。表述角度未经转换。 (2)正确答案
材料一:永乐大钟表面铸满文字。
材料二:永乐大钟天下独美的音响。(或:永乐大钟依靠厚度的变化带来的丰富的泛音。) 3.验证判断型题型特点
(1)题干中的关键词:“帮助”“解决”“印证”。 (2)材料与原文关系:(多则材料)验证关系。 (二)拓展运用型 1.题型示例:《小品建筑》
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 【链接材料】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