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1.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答:(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
2.简述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1)世界市场的规模大大增加;(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3)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4)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给世界市场以巨大影响;(5)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联系在加强。
3.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有哪些作用? 答:(1)调节国际分工和各国出口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调节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同时也调节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不平衡发展。(4)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不平衡发展。
4.在计算不等价交换时,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在计算不等价交换时,应包括如下内容:(1)由价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依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产生的价值变化;(2)由价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计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工业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大宗出口商品(初级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价变化;(3)发达国家垄断组织在发展中国内以垄断低价收购出口物资和高价出售进口物资而进行的中间剥削;(4)由航运和保险费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
5.影响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答:(1)生产费用;(2)供求因素;(3)垄断因素;(4)通货膨胀因素;(5)汇率因素。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包括批评了重商主义财富观、借贸易顺差聚敛财富观点、“零和游戏”规则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2)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3)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4)国际分工是家庭分工和行业分工的更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会给各国都带来利益。(5)国际分工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的基础之上。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分工的原则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的核心内容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3.试比较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点。
答:联系: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或者反过来说,斯密和李嘉图站在当时新兴的产业资本家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给产业资本所掌握的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产品寻找出路,从供给的角度,论证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以及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将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思想归于贸易理论研究上的“供给派”。
区别:但就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各自涵盖的研究对象而言,对此两者进行比较,人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斯密所论及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不过是李嘉图讨论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4.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穆勒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对外通商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间接利益要比直接利益更大。
穆勒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两大利益:第一,国际贸易可以使一个国家获得它自己完全不能生产的那些商品,因而提高该国的总体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第二,国际贸易可以使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生产力都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约翰·穆勒提出了一个明显不同于前人的结论,他认为,“对外贸易唯一的直接利益寓于进口之中,通过进口,一个国家得到了要么它自己不能生产的商品,要么它必须耗费更多资本和劳动才能获得,而它本来可以用耗费较少成本生产出来的东西与之交换而来的商品”。“对外贸易唯一的直接利益寓于进口之中”,这是穆勒区别于斯密和李嘉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也是穆勒论述相互需求原理的基础。
穆勒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来决定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法则,
即相互需求理论。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而国内贸易的商品价值则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费用,两者是不相同的。“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
5.本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劳动投入1/4,生产1单位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外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劳动投入为1,生产1单位布的劳动投入为1/2。 问:(1)本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外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为什么? (2)假如外国用1单位布换取本国3单位小麦,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假如外国用1单位布换取本国1单位小麦,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答:(1)本国在小麦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外国在布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因为本国生产小麦的劳动投入量是1/4,优于外国;外国生产布的劳动投入量是1/2,优于本国。
(2)本国得益为1单位小麦;外国得益为2单位小麦和1单位布。 (3)本国得益为3单位小麦;外国得益为1单位布。
6.比尔·盖茨先生无论在编写软件还是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比尔·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的速度是秘书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书的2倍。由于盖茨在编程和打字上都强于其秘书,他是否应该自己来完成全部的工作,以节省下每天付给秘书的20美元薪水(据说盖茨如果掉了100美元,他是不会弯腰去捡的,因为弯腰的5秒钟会使他丧失1万美元)。
试用贸易理论来解释盖茨先生是否要自己做编写软件和打字的全部工作。 答:虽然比尔·盖茨先生在编写软件还是在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他还是应该只编写软件,而将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完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尔·盖茨先生在两项工作上都有优势,但显然在编写软件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如果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全部用在编写软件上,即使在支付给秘书每天20美元后,他仍将获得比又编写软件又打字更大的收益。
7.案例分析
2000国市年美场推出了一种可发声的仪器,在美国商场的零售价为88美元,由美国的一家公司设计经销。这家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了一家香港公司,每件40美元。香港公司将订单交给了相熟的一家广东外贸公司,每件20美元。外贸公司再以每件15美元交给江苏的工厂,工厂的原料和生产成本为12美元。美国公司以每件7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粗算下来,工厂的毛利为每件3美元,外贸公司毛利为每件5美元,香港公司的毛利为每件20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为每件32美元,美国商场的毛利为每件16美元。国内部分的利润微乎其微,而就在这国内工厂截留的3美元中,又有多少利润能流进一线生产工人的口袋呢? 试结合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对这一事例加以评析。
答:提示: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并说明这些假设的必要性。
答:基本假设条件:(1)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生产两种产品(X和Y),即这是一个典型的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2×2×2模型)。(2)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3)两国生产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同,生产函数相同。(4)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即各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X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总是资本密集型产品。(5)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6)两国均为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两国都不是“小”国。(7)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8)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9)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10)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的必要性:只有在这些苛刻的假设条件下,才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得出某些结论。
2.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如何解释谜的产生?
答: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两度验证的结果都表明,美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和商品流向同历来被学术界奉为经典的要素禀赋理论明显相互矛盾,这样的验证结果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加以解释与说明,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很多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比如人力资本说、劳动技能说、研究与开发技术说、自然资源说、贸易保护说、需求偏好逆转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说等。
我们可以说里昂惕夫之谜已经解开,也可以说谜还保持着。因为每一个解释都有一定说服力,但同时又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因此新的探索还在进行,新的理论在不断形成。
3.要素价格均等化能够实现吗?请说明能或不能的理由。
答:萨缪尔森认为,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种均等化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他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完全均等化,是由于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发展,而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将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这时就意味着两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
4.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问: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2)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假设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或多少食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