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绝句的格律赏析(新版)
《古诗两首》资料
绝句的格律赏析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上说:“七言绝起四杰,其时未有七言律也。但六朝短古概曰歌行,至唐方曰绝句。又五言律在七言律前,故先律后绝耳。”
我们都知道汉语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渐、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仍保存着入声。北方的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大多数已变为去声字,也有的变为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生动形象地把四声的高低形状描述出来。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杜甫诗尤其擅长写作七律和排律,人称“律诗圣手”,其律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对仗之工整,音律和谐,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被公认为唐代格律诗中的典范。下面就这首《绝句》的文学特性来进行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仄起不入韵的七言绝句,按律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该绝句的格律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这首绝句里,诗人用律简明扼要,并没有使用太多技巧,如救坳、救孤、调粘、应对等写作技巧,按诗歌本身应有的格律用律起韵。
诗人在绝句中的对仗,也布置得犹为工整。上下联中,数词相对,量词相对,物种相对,动词相对,色彩相对。这种精巧的手法,对于入门学习填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篇绝好的教材,这也是为什么这首绝句历代都将它收录到幼学启蒙教材里的原因。
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