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年上海春考含附加题及答案
1.第①段在全文中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②段中的“一
种树”喻指什么样的诗人?(2分)
3.结合文意,下列基于第④段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应当按照自己心灵的本质进行写作。 B.诗人在恶劣环境下写出的作品具有病态美。 C.诗人不要惧怕外在力量对其写作的伤害。 D.诗人不可能用迎合世俗的方法来改变世俗。 答案:(3分)B
解析:按照类比的思路,可以正确理解4个选择肢。原文是“可以使某一季的叶子肥硕或者枯瘦,使某些叶子残缺,畸形,从而被认为具有病态美”。这里所谈的是写作环境与诗歌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是诗人生活环境与作品美感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是“可以”的关系,即恶劣的生活环境可以为表现某些病态美提供素材与体验,而不是环境本身的恶劣会使得作品产生病态美。
4.文章回答了诗人如何让诗作留下“痕迹”这一问题,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分)
答案:(4分)示例:作者认为诗作是否留下痕迹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诗人仍然应该用心灵写作,让诗作有“骨骼”,等待历史的挑选。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可以补充的地方,尤其是有关诗人本质的问题。我认为诗人的本质是在他的写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构筑和成长的,诗人不仅应用心灵写作,而且应不断提升自己心灵的层次,从而提升诗作的质地,让自己的诗作留下“痕迹”。
评分说明:概括作者的观点1分;探究3分,依据考生观点的深刻程度,例证或说理支持考生观点的准确程度给分。
解析:这是一个新的题型,因此看清楚题干的要求很重要。需要探究的是“如何让诗作留下‘痕迹’”,其实就是“作品如何流传后世,成为经典”的问题。不过命题者为了回避概念术语,而采用了原文形象的说法。其次是“在本文的基础上”和“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的基础”是什么?这一方面规定了必须将原文的观点、见解概括出来,另一方面还规定了讨论的角度:“作品如何才能成为经典”是一个可以从不同侧面讨论的问题,但是原文是从作品与作家心灵之间关系这一角度探讨的,因此,接下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得从这个角度深入进去。当然,既然是探究题,自然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得分的高低关键在于探究的深度如何。从所给的示例来看,主要是从“心灵的品质”这一角度思考的。需要注意的还有答题的规范,评分说明要求“概括作者的观点1分;探究3分,依据考生观点的深刻程度,例证或说理支持考生观点的准确程度给分”,对思路、条理都提出了要求。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6题。(6分)
二元选择是指目击证人在辨认某人是不是犯罪嫌疑人时,做出“是”或“不是”的选择。做出“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指认”;做出“不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排除”。经事后验证,证人在指认和排除时都有可能发生错误。
研究发现:当证人把握十足地指认某人“是”犯罪嫌疑人时,事后证明他们的指认往往是正确的;而他们在犹豫不决中指认某人“是”犯罪嫌疑人时,事后证明他们的指认更容易出错,这样一来,无辜者也就更容易被冤枉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辨认的正确率是不同的,“指认”是这样,“排除”也是这样。
因此,司法部门在二元选择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不知道”选项,即设置“是”“不是”“不知道”三元选择系统,做出“不知道”的选择,我们称之为“无法判断”。使用三元选择系统后,证人的辨认结果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目击证人在两种选择系统中判断结果的数据,制作了下图。 5.根据上述内容,上图括号内应填入的是“”。(2分) 答案:(2分)无法判断
解析:看起来是读图,其实还是筛选文字信息。阴影柱状图是“三元选择系统”,而只有“三元选择系统”具有“不知道”这一项。原文明确说“做出‘不知道’的选择,我们称之为‘无法判断’”,所以答案是“无法判断”。(做出“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指认”;做出“不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排除”。)
6.根据上图“错误的指认”这一组数据,推测司法部门采用三元选择系统的原因。(4分)
答案:(4分)示例:相对二元选择系统,三元选择系统可以使目击证人在指认嫌疑人时发生错误的百分比减小,这样无辜者被冤枉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
解析:上图“错误的指认”这一组数据对比明显,“错误的排除”明显降低。原文还说“经事后验证,证人在指认和排除时都有可能发生错误”。所以,使用三元选择系统的原因应该就是“目击证人在指认嫌疑人时发生错误的百分比减小”、“无辜者被冤枉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3分) 卅有堂记
(明)归有光 ①沈大中以善书名
里中,里中人争客大中。大中往来荆溪、云阳,富人延之教子。性独好书,及为歌诗,意洒然不俗也。卜筑于城东南,取昌黎韩子“辛勤三十年,乃有此屋庐”之语,名其堂曰“卅有”。
②夫其视世之捷取
巧得、倏然而至者,大中不为拙邪?其视世之贪多穷取、缺然日有所冀者,大中不为固邪?呜呼!彼徒为物累者也。天下之物,其可以为吾有者,皆足以为累。歉于其未有而求之,盈于其既有而不餍。夫惟其求之之心生,则不餍之意至。苟能不至于求也,故当其无有,不知其无有;一旦有之,亦适吾适而已矣。兹其所以能为有者也。
③大中之居,本吾从
高祖之南园。弘治、正德间,从高祖以富侠雄一时。宾朋杂沓,觞咏其中。蛾眉翠黛,花木
掩映。夜深人静,环溪之间,弦歌相应也。鞠为草莽①几年矣,最后乃归于大中。夫有无之际,其孰能知之哉?纯甫吴先生雅善大中,为之请记。予观斯堂之名,有足慨者,遂为书之。
[注]①鞠为草莽:形
容衰败荒凉。
7.对第①段内容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介绍卅有堂主人
的性格
B.点出卅有堂选址
的原因
C.交代卅有堂的建
成时间
D.交代卅有堂的堂
名来由
答案:(2分)D 解析:虽然第①段也
涉及到堂主人的性格、经历,堂的建址等信息,但是标题是“卅有堂记”,那么,本段的主要意图应该就是“交代卅有堂的堂名来由”。需要区别“段意”与“段落内容”这两个概念。
8.文中多处使用了
对比手法,以下不构成对比的一项是()。(3分)
A.“为物累”者与“适
吾适”者
B.昔日的“歉”与
今日的“不餍”
C.南园的“花木掩
映”与“鞠为草莽”
D.我们家族失去南
园与沈大中修筑卅有堂
答案:(3分)B 解析:“歉”这里本
是“认为自己有所缺”,这与“既有”之后的“不餍”是同一种心态,不构成对比。作者也说“夫惟其求之之心生,则不餍之意至”。
9.简析第③段作者
详写“南园”的目的。(3分)
答案:(3分)示例:
写出南园与卅有堂之间的渊源;“南园”由原来的兴盛到后来的荒芜直至易主,用具体例子进一步证明上文关于“有”“无”的议论;同时引发作者对有无变化不可捉摸的感慨。
解析:讨论写作目的,
主要从主旨表达与谋篇布局两个角度来回答。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作者写这一段的意图
有两个:一是交待卅有堂的前世今身,一是引发下文的议论“夫有无之际,其孰能知之哉?”从主旨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作者的目的是从园子的易主来重申自己关于“有”“无”的议论。
10.请对作者关于
“有”的认识加以分析。(5分)
答案:(5分)示例:
作者认为,“有”“无”是会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取决于是否刻意的“求”。刻意的“求”,会为物所累,最终失去“有”。不刻意的“求”,即使处于“无”的状态,因不知其“无”,而等同于“有”;一旦真的拥有,也只是愉悦身心而已,从而成为真正的“有”。
解析:所谓“分析作
者的认识”,所属考点是“把握全文主旨”。作者的主旨、观点可能隐含在若干的议论性句子里面(有时甚至隐含在描写、叙述性句子里),需要提取出来,比如:作者认为,“有”“无”是会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取决于是否刻意的“求”。其次是对其加以解析,即将解说其内涵,如:刻意的“求”,会为物所累,最终失去“有”。不刻意的“求”,即使处于“无”的状态,因不知其“无”,而等同于“有”;一旦真的拥有,也只是愉悦身心而已,从而成为真正的“有”。这里的解说,是将“有”“无”如何相互转换做了具体剖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