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细胞生物学整理版(1)
两个功能区域,当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构想改变而产生活性,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1)类型:1离子通道耦联受体2G蛋白耦联受体3酶连受体 3.第二信使:作用是将水溶性信号分子转换为胞内信号。 (1)常见的:cAMP、cGMP、IP3、DG 4.分子开关:分子开关是指通过激活机制或失活机制精确控制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的蛋白质
(1)常见的:一类是GTPase开关蛋白,另一类是通过蛋白激酶使靶蛋白磷酸化,从而调节蛋白质的活性.
5.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特性(受体作用的特点)
(1)特异性,受体信号分子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专一性(2)亲和性(3)饱和性(4)可逆性
6.细胞通讯的方式:
(1)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的通讯(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 7.为什么硝酸甘油能用于治疗心绞痛患者?
答:硝酸甘油释放氧化氮(NO),与鸟苷酸环化酶活性中心的Fe2+结合,改变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的增强和cGMP合成增多。cGMP通过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GPKG的活化而抑制肌动-肌球蛋白复合物的信号通路,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8.G蛋白耦联受体:指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耦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细胞外跨膜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根据产生的第二信使不同,可分为两种途径1.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首要效应酶是腺苷酸环化酶,通过其活性的变化调节靶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其途径可表示为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通过降低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终止反应. 2磷脂酰肌醇双信使信号通路:首要效应酶是脂酶C。双信使IP3和DAG的合成来自膜结合的磷脂酰肌醇,IP3刺激细胞内质网释放Ca2+进入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内Ca2+浓度升高,DAG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的PKC进一步使底物蛋白磷酸化,并可活化Na+/H+交换引起细胞内PH升高。通过去磷酸化使IP3去磷酸化形成IP2终止反应。 9.RTK-Ras信号通路可概括为如下模式:
配体→RTK→接头蛋白←GEF→Ras(MAPKKK)→MAPKK→MAPK→进入细胞核→其他激酶或基因调控蛋白(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修饰,对基因表达产生多种效应。 第九章 细胞骨架
1.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
(1)微丝:又称肌动蛋白纤维 是指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 1.在体外组装过程中有时可以见到微丝的正极由于肌动蛋白亚基的不断添加而延长,而负极则由于肌动蛋白亚基去组装而缩短,这一现象称为踏车行为。 2.影响微丝组装的特异性药物:细胞松弛素,鬼笔环肽
3.功能1)维持细胞形态,赋予质膜机械强度2)细胞运动3)微绒毛是肠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用以增加肠上皮细胞表面积,以利于营养的快速吸收。4)应力纤维具有收缩功能。5)参与胞质分裂6)、肌肉收缩
4.分子马达:主要指依赖于微管的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和依赖于微丝的肌球蛋白。
(2)微管:微管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由微管蛋白(tubulin)装配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
1.功能1)维持细胞形态2)维持有关细胞器的空间定位分布3)细胞内物质的运输4)鞭毛的纤毛运动5)纺锤体与染色体运动
2.微管组织中心: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常见的:间期细胞MTOC:? 中心体(动态微管),分裂细胞MTOC:?有丝分裂纺锤体极(动态微管),鞭毛纤毛细胞MTOC:?基体(永久性结构) 第十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1.细胞核的结构:核被膜、核纤层、染色质、核仁及核体。 2.核被膜的结构:外核膜、内核膜、核纤层、核周间隙、核孔。 3.核孔复合体:核孔复合体:核孔及其周围的蛋白形成的复杂结构
(1)结构:胞质环,外环、核质环(nuclear ring),内环、辐(柱状亚单位腔内亚单位环带亚单位)、中央栓。
(2)功能:1)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1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被动运输,2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1.对运输颗粒大小的限制2.是一个信号识别与载体介导的过程3.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具有双向性)) 4.什么是亲核蛋白?
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5.染色质/体
(1)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染色体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 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6.染色质(体)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的实验证据?(胶原-原胶原,细胞连接-连接体) 答:铺展染色质的电镜观察,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30nm的纤丝,经盐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10nm串珠状结构 7.染色体的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的结构。
答:非组蛋白构成的染色体骨架和由骨架伸出的无数的DNA侧环
30nm的染色线折叠成环, 沿染色体纵轴, 由中央向四周伸出,构成放射环。
由螺线管形成DNA复制环,每18个复制环呈放射状平面排列, 结合在核基质上形成微带。 8.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1)常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 处于伸展状态(典型包装率750倍), 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2)异染色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第十三章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 1.动物细胞的死亡方式:凋亡、坏死和自噬
2.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稳平衡的保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1)Caspase2)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3)Casepase非依赖性的细胞凋亡
4.细胞坏死:细胞受到急性强力上海,结构被破坏,细胞内容物流出,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的现象。
5.细胞衰老:指细胞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的现象。
(1)结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 体外培养的二倍体细胞,细胞核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大;细胞核的核膜内折(invagination)、 染色质固缩化
2、内质网的变化: 衰老动物内质网成分弥散性地分散于核周胞质中,粗面内质网的总量似
乎是减少了3、线粒体的变化: 通常,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随龄减少,而其体积则随龄增大 4、致密体的生成5、膜系统的变化: 衰老的细胞,其膜流动性降低、韧性减小;衰老细胞间间隙连接?;细胞膜内(P面)颗粒的分布也发生变化? 5、细胞凋亡与坏死的主要区别?
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质膜反折,包裹断裂的染色质片段或细胞器,然后逐渐分离,形成众多的凋亡小体,凋亡小体则为邻近的细胞所吞噬。整个过程中,细胞质膜的整合性保持良好,死亡细胞的内容物不会逸散到胞外环境中去,因而不引发炎症反应。相反,在细胞坏死时,细胞质膜发生渗漏,细胞内容物,包括膨大和破碎的细胞器以及染色质片段,释放到胞外,导致炎症反应。
第十五章 细胞社会的联系
1.细胞连接:在细胞质膜的特化区域,通过膜蛋白、细胞支架蛋白或者胞外基质形成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连接结构。
(1)分类:封闭链接(相关蛋白:1、跨膜蛋白:封闭蛋白,2、细胞膜内蛋白:带形蛋白,Z0-1和Z0-2、7H6),锚定连接(相关蛋白:(1)跨膜蛋白:钙粘蛋白(2)细胞膜内蛋白: 细胞质膜内蛋白、中间丝蛋白),通讯连接(1.间隙链接,基本结构是连接子2.胞间连丝3.化学突触)
2.细胞表面粘着分子有哪些?
答:整联蛋白、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钙粘素 黏着方式:
(1)两相邻细胞表面的同种CAM间的 相互识别与结合,称为同亲性 (2)不同的CAM相互识别与结合称为异亲性结合
(3)两相邻细胞表面的相同CAM借细胞外的多价连接子而相互结合。
3.选择素:是一种特异亲性CAM,依赖Ca2+的黏着分子。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粘合。
4.整联蛋白:属于异亲型结合、Ca2+或Mg2+依赖性的细胞黏着分子。整联蛋白有α、β两个亚基形成跨膜异二聚体。
5细胞外基质:由分布在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状结构。
(1)成分:1)结构蛋白,包括胶原和弹性蛋白,分别赋予胞外基质强度和韧性。2)蛋白聚糖:赋予胞外基质抗压的能力3)黏连糖蛋白,有助于细胞粘连到胞外基质上。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