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0 21:11:38

马帮文化

提起茶马古道,就不能不说起马帮。他们作为这条古道上主要的运输载体可谓兴盛一时。只是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只有在茶马古道一些偏僻的角落,还能看到他们餐风露宿的影子。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马帮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证,与安化相邻的大熊山区域为蚩尤出生地及与黄帝等北方部落征战的大本营根据地。安化县梅山文化专家陈首涛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区域留下了部分与蚩尤有关的史料、遗存和风俗,该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后来,因避讳而改成谐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需要引进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以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需。此为安化及古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在安化置县(1072年)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横蛮,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礼,谑称“梅山峒蛮”。

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阳、隆回等地,其中安化为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为苗、瑶、侗族,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与外界尤其是生产力发达的中原地区通商贸易,用本地的茶叶、桐油、茶油等特产与中原及沿海地区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当时商品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宋神宗年间,朝廷派军镇压梅山南蛮,大小战事数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骑兵粉碎了朝廷的镇压,马匹在战时大多服务于战事。朝廷最后一次杀梅山人5000余众,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几乎全迁

湘西、贵州等地,马匹也随之迁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广”,省内繁华地区的居民纷纷迁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区,而迁来者鲜用马匹工具,致使梅山马匹的数量日渐减少,马帮进入低谷时期。后来,随着茶马古道的形 马帮的信仰崇拜

传说古时有一位青年猎手罗哥驯服了骡马并将其驮货载人,后人便尊奉他为赶马业的祖师。罗哥的化身是马帮煮饭菜用的铜锣锅,行路时专由头骡驮负,使用时不得随意转动,更不准用脚踩踏。古宗帮还尊奉文成公主为祖师,其公身是头骡前额上的环锁圆镜。另外,马帮还崇拜山神,其替身是草果。马帮在野外露宿,得先用菜饭撒祭山神,然后丢几个草果在火糖中。马帮离不开道路,故崇敬路神,其标志物是草鞋,凡草鞋穿烂不能乱扔,要带到宿营地火化。若遇中途迷路、雪封山,只需为马蹄绑上草鞋,即可路途通。还有卦神崇拜,其化身是架置锣锅的两根铁条〈锅桩〉,若遇到疑难或祈福消灾时,就用铁条打火卦占卜。 马帮的禁忌

出行禁忌——生肖属马日严禁出行,农历腊月、六月忌出远行;按方向有\春不走东,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的讲究.马帮按严格编队而行,么锅为全帮的导引,手擂大锣开路。大锣既能惊吓野兽,又能向对面马帮知会让路事宜和调整马队速度。语言禁忌——赶马人交谈多使用行话,如:打尖(途中稍歇),开稍(吃晌午),开亮〈野外宿营〉,彩利(工钱)等。有些数字谐音不吉,则借它字代替。如“三\谐\丧”,以\神\字代。\四\、\十\谐\事故\、\蚀本\,以\重双\和\金\字代。有些音意含凶的词语,则采取回避或替代的方式。如\

虎\称高鹰,\蛇\称老梭,\狼\称山兵,\鬼\称黑影,\哭\叫汪,\灯\叫亮子,\锅\叫祖师,\肉\叫片片头,\饭”叫钢,等等。途中若遇洪水断路就叫\开顺\,若遇送葬就叫\送财神\、\进财\,其中含讨口彩的意思。骡马禁忌——忌马额有白,马耳前倒、马背生旋、白蹄白尾,鼻孔朝天,忌马日役马,忌骡马夜间卧眠,,忌半夜马嘶骡吼,忌当生人面前数马,忌马穿过羊群,忌马脖带草藤而归。衣食禁忌一-服饰忌穿红、黄二色衣服(古宗帮例外〉,衣服款式以宽大为宜,忌错扣和敞胸露怀,裹腿不得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乱抛草鞋。饭前忌敲空碗空筷,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串门,吃饭不得坐门槛或马鞍,忌饭后即卧,忌吃途中捡到的食物。马帮在开饭时,不管什么人过路,定要邀请同食,即使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食物饲喂。住宿禁忌——忌盛饭菜旋转锣锅,特忌住宿后移动锣锅位置。\开亮\〈露宿〉忌宿沙河畔、大篝口和悬崖下,住店忌与生人同房,忌火种熄灭,忌放置东西无序,等等。物象禁忌一一忌见果木冬日开花,忌见鹰禽兔子,忌见耗子搬家,,忌见蛇交配、蜕皮,忌见苍蝇群聚不散,忌见马蜂乍窝,忌见雅雀噪林……气象禁忌一一黑气蔽天、白气铺地忌出行,风卷尘沙、风阻行人、风吼如嚎慎出行,雨后现虹、素虹缠月、多虹同现忌出行,清明见雾不出门,有雷、霆、电、霹忌出行。赶马人的工资称\彩利\,其分配方案是:平均工资(包括人彩、畜彩〉加职务补贴。帐务民主公开,职务补贴所占比例不大,体现了马帮内部\做不平吃要平\的原则。奖惩:因工作出色、避免重大事故者,发给一定数额奖金,称“利尾\。若冲犯禁忌、违反帮规或故意肇事,最轻者买一只公鸡请众人\打牙祭\表示谢罪,此外还有烧香、驮马鞍、自策、棍刑和除名等五种处罚。赶马人在长期实践中练就了一套特殊技能,他们能用口哨、吆喝向骡马发布命令〈内部称\马语\)。

如口哨就有解闷、喂水、吃草、压惊四种,又如吹奏无字乐曲,既协调了人畜间的合作,又让骡马得以轻松和亲近的感受。吆喝,亦有腔有词,极富音乐感,如\哇\示停,\启瞿一一\示走,\堵其\示让路,\驾一一\示上驮子,\松松\示卸鞍,\启鸡\示举蹄,\松其\示跑,\鸟唔一一\示吃草、\嘘呼一一\示饮水等等,为赶马人专用语。赶马人为解除长途疲乏,慰藉孤寂单调的生活,都能哼唱即兴创作的赶马调。滇西一带的赶马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形式独特,有四个调类:行路歌,借物抒情;盘调,以洞途地名、风光名胜、风土人情一问一答数唱;喊路调,在独路险路上唱,意在通知对方让路;曲调高亢粗犷;怀古调,在住宿地演唱的叙事长歌,曲调优美.\马语\和赶马调,是马帮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民间文学艺苑中的奇葩。经过音乐家精心整理的\放马山歌\,\送郎调”,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即是滇西一带的赶马调。

搜索更多关于: 茶马古道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马帮文化 提起茶马古道,就不能不说起马帮。他们作为这条古道上主要的运输载体可谓兴盛一时。只是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只有在茶马古道一些偏僻的角落,还能看到他们餐风露宿的影子。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马帮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证,与安化相邻的大熊山区域为蚩尤出生地及与黄帝等北方部落征战的大本营根据地。安化县梅山文化专家陈首涛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区域留下了部分与蚩尤有关的史料、遗存和风俗,该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后来,因避讳而改成谐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需要引进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以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需。此为安化及古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在安化置县(1072年)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横蛮,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礼,谑称“梅山峒蛮”。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