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语教案(全一册)
《论语》选读
1.背诵7.8、11.22章。 2.掌握“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的含义。 基本要求 3.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4.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 5.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发展要求 说明 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教学建议】
疏通文意时,要辨析“文学”、“异闻”在文中的意义;3.8章比较复杂,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补充注释“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要引导学生辨析、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其斯之谓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绘事后素”是“绘事后于素”的省略。
本课涉及孔子关于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学生对此有体验,有感触,也一定会有想法。可以让学生研读文本,思考并概括章句中蕴涵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最好是让学生联系当前教育现状和自己的学习实际,参与问题探讨,从而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如: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2.哪些章句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本课中有典型案例,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论语》是语录体,上下文没有联系,历来对它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课前查阅《论语》相关内容,
- 16 -
《论语》选读
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文言练习”第四、五两题,涉及古代文化中的称谓问题,情况复杂,难度过大,故不作统一要求。对于古代文化知识,我们主张随文理解,不要求系统掌握。
【写作】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就其中的一条进行评说。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
【课后小结】
十二 高山仰止
【教学目标】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源自本课的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 17 -
《论语》选读
1.背诵17.4、9.11章。 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基本要求 3.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4.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 5.理解文中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发展要求 说明 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教学建议】
7.11、19.23、19.24章是本课文意疏通的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11.13章可补充注释:(1)訚(yín)訚和颜悦色的样子。(2)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3)得死,当时俗语,谓得善终。(4)然,语气词,用法同“焉”。
本课章句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人物语言情感十分强烈。建议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情感,从而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
9.1l、19.23和19.24三章中,颜渊和子贡都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说成是高不可及的。颜渊还谈到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子贡非常敬重孔子,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贬损。两人的话语中都充满了对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本课中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
- 18 -
《论语》选读
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写作】
结合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你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写一篇演讲时间为2—3分钟的演讲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
【课后小结】
十三 沂水春风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 背诵“‘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基本要求 2. 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3. 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 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发展要求
- 19 -
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