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语教案(全一册)
《论语》选读
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该课每一章大致可以归纳出基本观点,譬如12.1章的“克己”,3.14章的“崇古”,3.1章的“秩序”,16.2章的“道”,13.3章的“正名”,1.2章和2.8章的“孝悌”,17.2l章的“报恩”,3.章的“仁”等观点。对该课的主题阐发,应该在学生对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
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
【课后小结】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目标】
1.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 8 -
《论语》选读
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基本要求 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发展要求 1.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2.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的一面,教师在讲述中说明 可以列举相关历史人物,体会其浩然正气与不灭的民族精神,从而深刻理解儒学的积极意义。 【教学建议】
这一课教学要抓住叙事要素,从行为细节、对话语气中想像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的精神和心态。重点抓住前四章教读。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14.2l章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报告的艰难,体会孔子“卫道”的精神。18.5章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接舆的风歌含义,理解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要通过反复诵读进而体会孔子内心的苍凉。18.6章要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18.7章相当于一篇微型小说,要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子路的感叹。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
- 9 -
《论语》选读
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
【写作】
根据课文材料加以想像扩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小说。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
【课后小结】
五 仁者爱人
【教学目标】
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背诵1.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基本要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求 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发展要求 1. 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2. 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 10 - 《论语》选读
说明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要从各个角度阐释孔子的“仁爱”思想。譬如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是其次的事。4.15章讲到的“忠恕”,乃是待人的基本原则。6.30章提醒在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等。这些都涉及“忠恕”、“仁爱”的基本内涵。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从对管仲这个人物的分析人手(可补充介绍管仲的事迹),进而理解孔子关于“仁”的丰富的含义。孔子“仁”的标准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可以引用一些外围材料,引导学生认清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根本点在于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子的宗族血缘关系,而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普遍之爱,这就与儒家强调的宗法等级制度有了根本的差别,所以孔子提出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是不一样的。
【写作】
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
【课后小结】
六 君子之风
- 11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