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摘要: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35年前的改革开放,把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的实践探索,还是35年后的今天中国梦的提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规划,都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按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和美好向往,遵循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目的性与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社会历史过程;合目的;合规律;统一
社会历史过程既体现人的发展与完善,又体现社会的发展与完善,但社会历史不
是某个人漫无目的的历史,也不是杂乱无章的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其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就是人的追求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这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目的性体现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规律性则体现出过程性。只有发展才会形成规律,也只有规律才促进发展,所以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过程。
(一)社会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社会历史在社会主体——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生活的社会和人类本身一样,在人类目的性的驱使下不断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既体现了人类的目的性,又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同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又将二者统一起来,形成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过程本身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按照人类的目的、欲望在不断发展,有着活生生的生命内涵。发展即体现着人类的目的性,要按照人类的目的而发展,发展又体现着人类前进的规律性,发展不是毫无规律的发展,也不是完全由人类的能动性决定的发展,而是在规律的范畴内不断发展,人类的目的性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社会自身规律体现着客观规律性,主客观相统一构成社会发展过程。
(二)社会历史在改革中不断推进
社会历史的发展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类探索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要根据社会实践的深入,不断修改自己的社会改革方案,也就是说,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也不可能完全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社会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会不断调整方案,即进行社会改革。在社会改革中不断推进社会历史的进步。改革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一方面也是迎合社会发展规律来修改人类的目的。因此整个社会历史的改革过程就是人类目的性与追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
程。这一过程使社会历史不断推进,既体现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又体现了人类的进步。
(三)社会历史需要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历史要想继续下去,就应该实现人类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目的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生了冲突,那么必然不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也不会形成社会历史的进步,所以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样要追求一种和谐稳定的发展状态,才能保证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那么这种和谐稳定是人类与社会共同追求的,所以当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的目的相冲突时,二者会自觉的选择一个彼此相适应的状态,也就是二者相统一的一个状态,最后实现了社会历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只有二者统一时社会历史过程才是一个和谐的状态,也只有二者统一时,社会历史才会正常向前发展。因此社会历史过程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也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
二、从社会历史实践的角度看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从1978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开始,到科学发展观十年的伟大实践,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开始,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而言,这35年来的社会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250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较低,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更能适应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特点。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更加突出,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急需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客观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设想,其目的在于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经过35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可见,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实践
改革开放提出后,中国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保驾护航必须要加强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党的建设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经过10年的发展实践发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资源不均衡的矛盾问题,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浪费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需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提倡集约式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目的在于解决发展的不全面问题、不协调问题、不可持续问题,科学发展也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0年的科学发展观实践,在党的十八大被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已经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实践也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三)中国梦的实践设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勤劳的中国人民不停的努力着、奋斗着、拼搏着。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我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国际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重大事务中有很高的影响力,为国际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两个百年梦想的实现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三、从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看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英雄人物所为。社会历史的过程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社会的最广泛需求也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社会需求的直接反应,这种需求就是人的目的性也就是社会的目的性。就社会自身来说,它的直接目的就是不断向前发展,但社会没有自我意识,这种发展是靠主体人民群众来推动的,但由于社会上的主体人的数量众多,所以在目的性上会出现相反的力,但就社会主体的合力来说方向是前进的。所以我们说社会历史的发展体现着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尽管是社会主体的目的性,但由于社会的无意识性,也就决定了社会的目的性等同于社会主体的目的性。
同样,社会历史是要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不是漫无目的的发展,而是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但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却无能为力。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给社会主体人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框架,人类是无法逾越这一框架的,这就是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自觉遵守,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如果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社会提供的框架下进行有目的的改革,那么就实现了社会历史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单丹丹、对马克思唯物历史观传统理解的再认识[D],《黑龙江大学》, 2001年 、 2、张正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求是学刊》, 1990年04期 、
3、毛良才、社会历史过程的选择性与规律性——评介波普尔反历史主义的几个论点[J],《求索》,2004年07期 、
4、陈士兵、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
社,1997-05-0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