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编
1、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要求: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2、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4、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天气的符号。 教学难点设计富有个性的天气符号。 教学设计:一、导入
问;今天的天气又是怎样的呢?(凉)又问:哪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呢?你估计一下。
二、要知道比较准确的温度该怎么办呢?(测温度)观看室外思考,测一测。
(一)、认识温度计
1、出示一温度表模型,让学生观察它的基本结构。 2、简介温度表的使用、刻度的读与写。 3、练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温度。观察练习读与写 (二)测室内的温度
1、问:今天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度呢? 2、分组测一测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25 / 33
3、小组汇报。比较大小一样的吗?。
4、讨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温度?思考测室内温度讨论(三)测室外的温度
1、分小组进行活动
a、阳光组b、阴凉组c、地面组d、草地组……2、填写有关数据。小组测温活动填一填
三、小结
1、各小组进行汇报,比较,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2、讨论:为什么室外也有不一样的温度?与刚才估计的有出入吗?汇报交流讨论。四、课后延伸
继续观察一天中的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气温有多高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教学准备:
1.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2.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教学步骤::一、导入
26 / 33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二新课,指导学生读、写气温的方法。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 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27 / 33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6、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这一部分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1、指导学生测量气温的方法。
2、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白天气温变化的规律。 回顾和解释1、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 3、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教学重点: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教学难点: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教学准备: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28 / 3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