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赵坡煤矿核实文字

赵坡煤矿核实文字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5 8:56:39

定型全区可采煤层。含0~2层夹石,厚度0.05~0.3m,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结构简单偏复杂。煤层顶板多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偶尔为泥岩。底板为八灰,厚度1.20(22号孔)~5.21m(7号孔),平均厚度2.47m。煤层与八灰之间,常具一层泥岩,厚度0.10~0.80m。

3、煤14

煤14位于太原组八灰之下,煤层厚度0.45(23-2号孔)~0.95m(92、22号孔),平均厚度0.69m。上与煤12下间隔一层平均厚度在2.47m左右的八灰,下距15上10.30(109号孔)~15.14m(25-3号孔),平均间距12.67m。井田内除40、93、96号孔未达,105、17-1号孔断缺外,其余各孔均见煤层。可采性指数km=0.46,煤厚变异系数r=16.94%,根据《矿井地质规程》第7 条款,本煤层为极不稳定型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区分四部分零星分布在井田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北角和东南角。煤层结构简单,仅在23-8号孔内见厚度0.06m的泥岩夹石 一层。老顶为八灰,厚度1.20(22号孔)~5.21m(7号孔),平均厚度2.47m。井田内常见有岩性多为泥岩,偶尔为粉砂岩的伪顶分布。底板多为泥岩、细砂岩。

4、煤15上

煤15上位于太原组九灰之下,煤层厚度0.28(27-1号孔)~1.05(22、33号孔),平均厚度0.58m。下与煤16间距30.05(91号孔)~38.59m(27-2号孔),平均间距34.73m。上与煤14间距10.30(109号孔)~15.14m(25-3号孔 ),平均间距12.67m。井田内除40、93、96号孔未达,105、106号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层。可采性指数km=0.22,煤厚变异系数r=32.13%,根据《矿井地质规程》第7 条款,本煤层为极不稳定型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区分五小块零星分布在27-2、107、91、33、22号孔四周。煤层结构简单,仅在19-11号孔内见厚度为 0.05m的泥岩夹石一层。老顶为九灰,厚度0.80(103、109号孔)~2.35(27-1号孔),平均厚度0.70m。井田西部(S17-4~19-11号孔一带及井田中部检2 号孔附近有泥岩伪顶分布,泥岩伪顶厚度0.06~0.10m。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砂岩。

5、煤16

煤16位于太原组十下灰之下,煤层厚度0.75(91号孔)~1.67m(27-1号孔)平均厚度1.17m。下与煤17间距5.55(27-2号孔)~9.28m(7号孔),上与煤15上间距30.05(91号孔)~38.59m(27-2号孔),平均间距34.73m,井田内除40、93、96号孔未达,105号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层。右采性指数km=1.00,煤厚变异系数r=18.18%,根据《矿井地质规程》第7 条款,本煤层为稳定型全区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偏复杂,

21

井田内有7 个见煤点含一层夹石、1个见煤点含二层夹石,夹石层厚0.05~0.08m,多为泥岩,偶尔为炭质 泥岩和黄铁矿层。老顶为十下灰,厚度3.10(107号孔0~7.78m(17-1号孔),平均厚度4.84m。在数十个见煤点中可见伪顶,岩性多为泥岩,局部为炭质粉砂岩,厚度0.05~0.10m。底板多为泥岩和砂质泥岩。

6、煤17

煤17位于太原组十一灰之下,煤层厚度0.38(27-2号孔)~1.00m(17号孔),平均厚度0.75m。上与煤16间距5.55(27-2号孔)~9.28m(7号孔),平均间距7.14m。,下距本溪组十二灰21.57(检2号孔)~30.98m(23-13号孔)平均间距24.16m。井田内除40、93、96号孔未达,105号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层。可采性指数km=0.71,煤层变异系数r=18.63%,根据《矿井地质规程》第7 条款,本煤层为不稳定型 局部可采煤层。不可采区分布于井田中部之25-3、25-17、25、赵检1、23-8号孔一片及井田东部之96、103号孔一带。煤层结构简单,仅在22-1、检2 、91号孔内可见一层,在23-8号孔内可见两层泥岩石夹石层,夹石层厚度0.06~0.15m。直接顶板为十一灰,厚度0.00~1.46m,(17-1号孔),平均厚度0.63m。在直接顶板十一灰分布区,偶尔有一层厚度0.03~0.25m的粉砂岩或泥岩伪顶。局部地段十一灰已相变为泥岩(检2、102号孔)或砂质泥岩(103号孔)。底板多为泥岩、细砂岩和中砂岩。

表2-2 赵坡煤矿各可采、局部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 层 9 12下 14 15上 16 17 厚度(m) 最小~最大 平 均 0.34~1.45 0.62 0.74~2.08 1.30 0.45~0.95 0.69 0.28~1.05 0.58 0.75~1.67 1.17 0.38~1.00 0.75 间距(m) 最小~最大 平 均 28.64~37.00 32.75 2.47 10.30~15.14 12.67 30.05~38.59 34.73 5.55~9.28 7.14 结 构 简 单 简单 偏复杂 简 单 简 单 简单 偏复杂 简 单 夹石 层 层数 1 1 2 1 1 1 2 1 2 见夹 石层 点数 1 13 8 1 1 7 1 3 1 煤层 可采 性 局部可采 可采 局部可采 局部可采 可采 局部可采 表2-3 赵坡煤矿各煤层稳定性评价结论一览表

22

煤层编号 可采性指数(Km) 变异系数(r%) 平均厚度(m) 煤层稳定性 9 0.29 35.30 0.62 极不稳定 12下 0.96 21.71 1.30 稳定 14 0.46 16.94 0.69 极不稳定 15上 0.22 32.13 0.58 极不稳定 16 1.00 18.18 1.17 稳定 17 0.71 18.63 0.75 不稳定 二、煤岩及煤质

1、物理性质

井田内主要煤层均为黑色、条痕为褐黑色~棕黑色,视密度1.27~1.34,沥青~玻璃光泽,参差状或阶梯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含黄铁矿薄膜。外生裂隙发育,裂隙内多充填方解石细脉,裂隙壁上多附生有黄铁矿薄膜,煤层中黄铁矿多呈侵染状,少数为扁豆状、透镜状。

2、煤岩类型

各煤层宏观煤岩组分以暗煤为主,亮煤和丝炭次之,镜煤则较少,一般呈细条带状和透镜状分布。煤层多为线理状、细条带装结构,层状构造。煤9、煤12下、煤14、煤15上为半暗~半亮型煤层,煤16、煤17为半亮~光亮型煤层。

3、煤岩组分及特征

各煤层有机组分中镜质组含量,无机组分中硫化物含量均相对较高,说明这些煤层是在陆表海环境下,覆水相对较深,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而多数煤层又是在“突发性”海侵发生后,导致泥炭在缺氧的还原条件下,凝胶化作用进行得比较彻底而形成的。

(1)有机组分

各煤层镜质组平均含量69.35(煤15上)~82.27%(煤17),主要是无结构镜煤及一些凝胶化基质,油侵反射光下呈灰色。测得煤9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为0.61%,与滕北煤田其它井田的太原组煤层相一致,属低变质阶段的气煤和气肥煤。

各煤层丝质组平均含量10.68(煤12下)—17.96%(煤15上),主要是丝炭和半丝炭化基质及丝炭化碎片,偶尔可见完整的丝炭化的木栓组织,油侵反射光下呈白色,镜下突起较高。

各煤层稳定组平均含量0.37(煤17)~5.22%(煤14),主要是树皮、小孢子、大孢子及一些稳定组成的碎片,油侵反射光下呈深灰色,镜下突起较高。

各煤层有机组分平均含量在90.37(煤15上)~95.73%(煤16)之间, (2)无机组分

在各煤层的矿物质中,粘土类的平均含量在3.63(煤16)~8.17%(煤15上)左右;

23

碳酸盐类的平均含量在0.18(煤17)~1.31%(煤15上)左右;硫化物的平均含量在0.16(煤15上)~0.45%(煤12下)左右。各煤层矿物杂质平均总含量在4.27(煤16)~9.64%(煤15上)左右,主要是些呈块状和条带状的泥质,其次是黄铁矿。黄铁矿多充填在煤的裂隙中或呈星散状分布在有机质的周围。在宏观上,可以见到这些矿物杂质有一定的定向分布规律且与暗煤或丝炭相交互,从而导致为煤层易沿这些交互分界面裂开,呈片状或板状。

4、煤质特征及主要煤质指标变化规律 (1)灰分产率(A,d%)

各煤层原煤平均灰分8.40(煤16)~16.52%(煤15上)。其中:煤9低灰分~中灰分,平均为低中灰煤层;煤12下低中灰~中灰分,平均为低中灰煤层;煤14特低灰~低中灰,平均为低灰分煤层;煤15上低灰分~中灰分,平均为低中灰煤层;煤16特低灰~低中灰,平均为低灰分煤层;煤17特低灰~中灰,平均为低中灰煤层(表2-4)。

各煤层精煤平均灰分2.54(煤16)~7.16%(煤12下)。各煤层灰分在平面、剖面上的变化多较大,规律性不明显。经1.4比重液洗选后,精煤灰分一般不超过10%,仅偶尔有个别点的测试值超时10%。各煤层均可成为特低灰分煤(表2-4)。

(2)煤灰成分及灰性质

各煤层灰成分平均酸性矿物总量43.19(煤14)~73.89%(煤9),平均碱性矿物总量22.08(煤9)~46.72%(煤14),平均酸碱比0.92~3.35。煤9 、煤12下、煤16、煤17的熔碴为酸性;煤14、煤15上的熔碴为碱性。

煤灰成分中SiO2+Al2O3的含量直接影响到煤灰熔融温度,煤灰熔融温度与灰成分中SiO2含量成正比,而与Al2O3含量成反比。煤9、煤16为高熔煤灰,煤12下、煤14及煤15上、煤17为低熔煤灰。

(3)挥发分(V,daf)

各煤层原煤平均挥发分产率40.53%(煤12下)~45.40%(煤14),精煤平均挥发分产率40.49%(煤12下)~45.83%(煤15上),均为高挥发分煤层(表2-4)。

(4)硫分

原煤平均全硫1.62%(煤12下)~3.64%(煤14)。煤9 为中硫分~高硫分,平均高硫分;煤12下为低中硫~中高硫,平均中硫分;煤14、煤15上、煤16、煤17为中高硫~高硫分,平均高硫分。硫成分中硫酸盐硫含量极少,平均值变化在0.02~0.07%之间,主要为硫化铁硫和有机硫。硫化铁硫平均值变化在0.89~2.68%之间;有机硫平均值变化在0.66~2.20%之间。精煤平均全硫1.06%(煤12下)~2.60%(煤16),脱硫

24

搜索更多关于: 赵坡煤矿核实文字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定型全区可采煤层。含0~2层夹石,厚度0.05~0.3m,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结构简单偏复杂。煤层顶板多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偶尔为泥岩。底板为八灰,厚度1.20(22号孔)~5.21m(7号孔),平均厚度2.47m。煤层与八灰之间,常具一层泥岩,厚度0.10~0.80m。 3、煤14 煤14位于太原组八灰之下,煤层厚度0.45(23-2号孔)~0.95m(92、22号孔),平均厚度0.69m。上与煤12下间隔一层平均厚度在2.47m左右的八灰,下距15上10.30(109号孔)~15.14m(25-3号孔),平均间距12.67m。井田内除40、93、96号孔未达,105、17-1号孔断缺外,其余各孔均见煤层。可采性指数km=0.46,煤厚变异系数r=16.94%,根据《矿井地质规程》第7 条款,本煤层为极不稳定型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区分四部分零星分布在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