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赵坡煤矿核实文字
(未报批)。
(2)2003年3月委托山东科技大学对东大巷底板隐伏断层及石灰岩岩溶水进行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探测,提交《山东丰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赵坡煤矿东大巷底板层析成像勘探报告》。
(3)2002~2003年8月委托山东科技大学对太原组16、17煤层底板石灰岩(十二、十四灰及奥灰)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其施工完成井下水文地质钻孔7个,累计钻探工程量606.30m,放水试验10层次,水质分析5层次,提交《山东丰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赵坡煤矿16、17煤层底板灰岩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二、周边矿井概况
山东丰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赵坡煤矿东与山东省武所屯生建煤矿为邻,西与枣庄市留庄煤矿为邻,北与滕州金达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原休城煤矿)为邻。
武所屯生建煤矿:始建于1977年,1982年第4季度试生产,1984年进行改扩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剩余服务年限30年。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共含煤14层,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者6层,由上而下依次为12下、14、15上、16、17、18上,煤层平均总厚度4.48m,含煤系数3.5%。矿井历年正常涌水量50~60m3/h,最大涌水量150m3/h。目前,12下,14煤层的绝大部分区段已回采完毕,已开始准备转入开采16、17煤层。
留庄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主采太原组12下、14、16、17煤层。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截止2003年共生产原煤300多万吨。
休城煤矿:矿井于1991年12月1日开工建设,矿建工程委托江苏省煤炭基本建设公司第三工程处完成。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第一水平标高-300m,采用走向长壁法采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截止2003年底,全矿井累计采出量167.90万吨,累计损失量19.80万吨,累计动用量187.7万吨。期末保有地质储量6244.3万吨,累计探明地质储量6432.0万吨。
第四节 本次资源储量检测情况
一、资源储量检测基准日期
本次资源储量检测基准日期为2003年12月31日。 二、资源储量检测范围、上下限标高
9
本次资源储量检测范围以采矿许可证核定范围完全一致。即:资源储量检测范围由拐1、拐2、拐3、拐4、拐5、拐6、拐7、拐8、拐9、拐10、拐11、拐12共12个拐点圈定,参与资源储量检测的煤层为太原组煤9、煤12下、煤14、煤15上、煤16、煤17,资源储量估算上限标高为-150m,下限标高为-390m。
三、检测依据
本次资源储量检测的主要政策、法规依据为:
1、DZ/T0215-2002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2、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3、鲁国土资发(2004)55号“关于全面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 本次资源储量检测的主要地质依据为:
1、填图截止日期为2003年12月31日的煤12下、煤14、煤16、煤17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原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所附煤9、煤15上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及储量计算图(1:5000)。
2、1984年12月提交的《山东省枣庄市滕县煤田(北部)赵坡井田补充地质资料》。 3、1999年10月提交的赵坡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4、1999~2003年的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报表。 四、主要工作成果
1、采用Cad2004成图技术,绘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等煤矿地测图件,精度高,质量好。
2、资源储量估算阶段,应用Cad2004面积自动求取功能,计算各块段面积,消除了面积计算误差。
3、依据DZ/T021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结合矿井生产实际情况,综合确定各地质块段的经济意义及控制查明程度。
4、依照GB/T17766-1999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矿井共获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3369.8万吨,其中已动用区动用资源储量704.7万吨,矿井保有查明资源储量2665.1万吨(表4-4)。
截止2003年12月31日,矿井动用量704.7万吨,其中采出量623.1万吨,损失量81.6万吨,采区回采率88.42%。
截止2003年12月31日,矿井保有查明资源储量2665.1万吨,其中储量1204.9万吨,基础储量2231.4万吨,资源量433.7万吨。
10
第二章 矿井地质简况
第一节 地层、构造及岩浆岩
一、地层
井田地层系统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Q)、侏罗系(J)、石炭系(C)和奥陶系(O)(图2-1)。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厚度为42.48(17-1)~82.33m(17),平均厚度63.69m,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和砂层组成。中上部砂层较发育,以中细砂岩为主,粘土含量较低,砂层连续性较好,中下部以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局部发育粉砂、细砂透镜体;底部多为粘土和砂质粘土,井田东南部则相变为细砂层。井田内第四系由东而西逐渐增厚,与下伏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侏罗系(J)
侏罗系上统(J3)蒙阴组,最小残留厚度68.09m,最大残留厚度193.86m,平均残留厚度129.31m,井田内残留地层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增厚。由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砾岩和砂质泥岩等组成,砾岩分为上、下二层。第一层砾岩位于本组底部,砾岩成分以石英岩、石灰岩为主,含有大量砂及粉砂,园化度低,一般钙质胶结,砾径一般在2~5cm;第二层砾岩位于第一层砾岩之上,两者间隔一层平均厚度在10m左右的紫红色细砂岩,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灰岩为主,夹有紫红色粉、细砂岩,泥质胶结,砾径一般在5~8cm,分选性差,磨圆度低;第二层砾岩之上为紫红色、红色粉砂岩;在井田西 北部残留厚度较大的钻孔中,可见其顶部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互层。蒙阴组与上覆第四系、下伏二叠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二叠系(P)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仅在井田西北部的4个钻孔(91、23-13、25、25-3)内尚有残留,最大残留厚度15.54m(25-3),由厚层状砂岩、粉砂岩组成。砂岩中常含有大量粉砂质泥岩包体,具混蚀状、波状层理及斜层理。
4、石炭统(C)
11
包括中石统(C2)本溪组和上石炭统(C3)太原组。 (1)太原组(C3)
受后期剥蚀影响,井田内的本组地层仅在个别钻孔内保留齐全,厚度163.73(25-3)~179.56(23-13),平均厚度169.44m。上侏罗统剥蚀面一般距三灰顶面尚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