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重点词和句子。
2、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教学重点】
第四自然段,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恐龙图片,英国学者赫胥黎的图片,恐龙骨骼和鸟类骨骼的图片。 2、小黑板, 字、词典。 【教学过程】
一、出示恐龙图片,导入新课(3分钟)
1、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的电视,屏幕上出现过许多活灵活现的恐龙。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反馈预习(10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指名领读,开火车领读,男女生赛读。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
3、读全文(指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读完课文后,你解决了那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20分钟) (一)略读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解决了不少问题,看来同学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其实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结论的句子,快速读一读,画出来。
(二) “这一发现,是否有科学依据?” 默读第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生汇报交流
1、理解句子:“恐龙和鸟类的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出示恐龙骨骼和鸟类骨骼的图片。生观察 出示赫胥黎图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怀着崇敬的心情再喊出他的名字
2、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是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欣喜若狂”是怎样的一种情绪?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科学家们为什么会因为这个发现而欣喜若狂?(体会“点睛”)历经百年,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证明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后裔的有力证据,难怪作者要称辽西的发现是古生物学研究画卷上的“点睛”之笔。你能体会科学家们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四、研读中心句(4分钟) 出示中心句及比较句: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恐龙变成了鸟儿。”
引导学生悟:语句的表达要准确 五、练习题(4分钟)
(1)看到《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个课题时,你一定会产生不少的问题,吧?将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三个问题写下来。 1、 2、 3、
(2)请你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 2、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 3、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
4、高兴得好像要发狂。( ) (3)请按要求写句子 1、恐龙演化成鸟儿。(扩句)
2、《恐龙飞向蓝天》这样新奇有趣的课题把我吸引住了。(变成“被”字句) 六、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句子贴纸: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2、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