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董玉霞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年第02期
摘要:针对水稻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应采取防、避、治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习性;规律;防治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i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蛀心虫、蛀秆虫、枯心虫。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危害水稻、茭白、玉米、甘蔗、麦类等作物。一般年份因二化螟危害造成减产3 %~5 %,严重时减产30 %以上。 1危害症状
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危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2形态特征
雄蛾体长10~12 mm,翅展20~25 mm,头和胸部背面淡褐色,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雌蛾体长12~15 mm,翅展25~31 mm,翅面小黑点很少,后翅白色,有绢丝状反光。蛹长11~17mm,圆筒形,初化时为淡黄褐色。卵扁平,椭圆形,长约1.2 mm,初产为乳白色,渐变为乳黄色、黑褐色、灰黑色。幼虫6龄,老熟幼虫体淡褐色,体长20~30 mm,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 3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浙江一般年份以第1、第3代危害最重,第2代次之,第4代较轻。第1代成虫越冬场所复杂;,盛蛾时间长。第2代成虫发生时早稻进入乳熟至蜡熟期,侵入稻株的幼虫减轻。第3代发生期与晚稻前期水稻生育又相吻合,其发生危害仍较重。
水稻二化螟有趋嫩特性,抛秧田更易引诱螟蛾集中产卵。化蛹的起点温度在11 ℃,14 ℃开始羽化。苗期卵块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多产在叶鞘上,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 %~90 %,有利于螟卵孵化。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中危害,出现水渍状黄枯,造成枯鞘,到2~3龄后才蛀入茎秆,造成枯心苗、白穗和虫伤株。幼虫3~4月份间化蛹,幼虫老熟后转在叶鞘或稻茎内结薄茧化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