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差复习资料答案
22、宜采用较大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情形是( ④ ) ①精密配合表面 ②滚动摩擦表面
③运动速度较高的表面 ④单位压力小的摩擦表面
23、下列选项中属于国标规定的表面粗糙度间距参数的是( ④ ) ①Ra ②Rz ③Ry ④Sm 24、表面粗糙度值的选择与下列( ④ )无关
①载荷性质情况 ②是否是工作表面 ③配合性质要求 ④加工纹路
25、需采用内缩方式确定验收极限的场合是( ② )
①工艺指数能力大于1 ②尺寸呈偏态分布时,尺寸偏向一侧 ③尺寸呈正态分布时,尺寸分布中心处 ④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26、下列关于量规设计的说法中符合泰勒原则的是( ① ) ①通规用于控制工件的作用尺寸
②止规应等于或接近工件的最大实体尺寸 ③对于大孔,选用全形塞规
④刚性差的工件由于考虑受力变形,常用全形塞规和环规 27、宜采用较松的配合的情形是( ③ )
①轴承负荷较重 ②轴承承受循环载荷 ③轴承承受局部载荷 ④有较高旋转精度的轴承 28、宜采用较紧的配合的情形是( ① )
①轴承负荷较重 ②轴承负荷较轻
③轴承承受局部载荷 ④旋转精度不高的轴承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② )
①平键联结采用基孔制 ②矩形花键采用小径定心
③键采用基轴制 ④键配合的主要参数是键长 30、关于螺纹的作用中径正确的说法是( ③) ①理论螺纹中径另一表达方式 ②螺纹的体内作用尺寸
③包括中径,牙型半角和螺距等主要参数的影响 ④包含螺纹形状与位置误差的实际轮廓误差
31、关于影响螺纹作用中径的主要参数不包括( ④)
①中径误差 ②牙型半角误差 ③螺距误差 ④大径误差 32、螺纹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是( ② )
①内缩原则 ②泰勒原则 ③独立公差原则 ④综合原则 33、径向综合误差影响齿轮传动的( ② )
①平稳性 ②准确性 ③载荷的均匀性 ④侧隙 34、影响齿轮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有( ① )
①齿向误差 ②齿距偏差 ③公法线长度偏差 ④径向综合误差 三、填空题
1、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应包括:被测量对象、(测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四要
素。
2、量块分“级”使用,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还可以(分“等”)使用。 3、量块按“等”使用比按“级”使用精度(高)。 4、量块按“级”使用比按“等”使用精度(低)。 5、产生测量误差的因素主要有:测量(器具误差)、(方法误差)、(环境误差)和(人员误差)。 6、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具有:(单峰性)、(对称性)、(有界性)和(抵偿性)。 7、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8、消除线性系统误差的方法一般是(抵消)法。
9、用标称尺寸为45mm的量块调整比较仪零位后测量轴的尺寸,比较仪读数为+5μm,量块
的实际尺寸为45.0005mm,则调零误差为(45)mm。轴的实际尺寸为(44.995)mm。?? 10、用标称尺寸为30mm的量块调整比较仪零位后测量轴的尺寸,比较仪读数为﹣10μm,量
块的实际尺寸为30.005mm,则调零误差为( 0.005)mm。轴的实际尺寸为(29.995)mm。??? 11、孔、轴配合的最大过盈为﹣50μm,配合公差为70μm,可以判断该配合属于(过渡配合)。 12、孔、轴配合的最大间隙为+50μm,配合公差为40μm,可以判断该配合属于(间隙配合)。 13、孔、轴配合的最大间隙为+60μm,配合公差为70μm,可以判断该配合属于(过渡配合)。 14、Φ60mm的基轴制孔、轴配合,已知最大过盈为﹣60μm,则孔的下偏差为(﹣0.060)
mm。
15、Φ40mm的基孔制孔、轴配合,对应孔的IT8=39μm,最大间隙为+50μm,则轴的下偏差为(﹣0.011)mm。
16、基孔制配合中,轴的公差带在零线(下)方形成间隙配合。 17、轴的最小实体尺寸为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18、孔的最小实体尺寸为孔的(最大)极限尺寸。
19、被测要素有定向精度要求时,在测量中其方向由(基准级理论正确尺寸)定;大小由
(公差值)确定。
20、被测要素有定位精度要求时,公差带的理想位置由理论正确尺寸或(理论正确角度和
基准)确定。
21、垂直度公差带的方向由(基准)决定,位置由(实际要素)决定。 22、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保证零件的可装备性)的场合。
23、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指取样长度内轮廓(纵坐标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24、对于密封性要求高的表面,表面粗糙度应采用(加选RSm)作为评定参数。对于耐磨性要求高的表面,可规定(加选Rmr)评定参数。
25、对于光滑表面和半光滑表面,表面粗糙度一般采用(加选Ra)作为评定参数。 26、测量表面粗糙度时,设定评定长度是为了(合理反应表面的粗糙度特征)。 27、检测表面粗糙度有:(比较)法、(光切)法、(干涉)法、(针描)法和(印模)法。 28、对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疲劳损坏较敏感的表面,表面粗糙度应采用(Ry轮廓最大高度)作为评定参数。但需与(Ra或Rz)联用。
29、按泰勒原则,轴用量规的通规必须是(全形量)规,轴用工作量规通规上偏差为所测
量轴的(es﹣Z位置要素+制造公差)偏差。
30、符合泰勒原则的:“通规”用于控制工件的(体外作用)尺寸。 31、符合(泰勒)原则的:“止规”用于控制工件的(局部实际)尺寸。
32、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要求:使通规具有(最大实体)边界的形状,且量规长度等于(配合长度)。
33、接触角为60°的滚动轴承以承受(轴向)载荷为主。应用最广泛的轴承是精度最(低)的G级轴承。
34、Φ60m6的轴颈与滚动轴承内圈的配合为(过渡)配合。 35、Φ40k6的轴颈与滚动轴承内圈的配合为(过渡)配合。 36、Φ80g6的轴颈与滚动轴承内圈的配合为(间隙)配合。
37、承受径向载荷转动轴的滚动轴承外圈与壳体孔的配合应选(过盈或较紧过渡)。 38、轮盘在固定的轴上转动,轴颈与轴承内圈的配合应选(过盈配合)。 39、矩形花键的配合采用基(孔)制配合。与花键比较,平键的导向精度和定位精度较(低)。 40、平键联接中,采用(基轴)制,其原因是(平键是标准件可集中生产)。
41、国标规定矩形花键以小径结合表面为定心表面,这是因为(小径易保证较高加工精度
和表面硬度,更高的定心精度)。 42、螺纹的螺距存在误差时为保证旋合,外螺纹的中径应(增大)。外螺纹的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43、影响螺纹互换性的主要因素:(直径)误差、(螺距)误差和(牙侧角)偏差。
44、外螺纹有螺距误差时,外螺纹中径相当于(增加了)fp值。螺纹的配合精度不仅与(螺距)有关,还与(牙侧角)有关。
45、普通螺纹中径公差可用来限制:中径、(螺距)、和(牙侧角)三个参数误差。 46、径向综合误差是齿轮(传动准确)性的评定指标。 47、在其他尺寸不变时,减环增加使封闭环尺寸(减小)。 四、简答题
1、由轴的基本偏差值换算得出孔的基本偏差时,有哪些规则?内容如何(§3) 答:
2、孔、轴配合时,基准制如何选用?(§3) 答(1)优先选用基孔制配合;(2)与标准件配合时应以标准件作基准件; a) 同一轴与基本尺寸相同的几个孔相配合,应考虑采用基轴制配合;加工尺寸小于1mm
的采用基轴制;(4)冷拉钢材作轴采用基轴制
3、什么是包容原则?包容原则主要用于什么场合?(§4)
答:要求实际要素应遵守最大实体边界,而实际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不得超越最小实体尺寸。
4、被测要素遵守最大实体要求时,应如何标注?遵守什么边界?标注后应如何解释?(§)4 答:(1)应用最大实体要求的有关要素,应在相应的形位公差框内加注符号(M);(2) 要求实际要素遵守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即要求其实际轮廓处处不得超越该边界;(3)标注后要求其实际轮廓处处不得超越该边界,当其实际尺寸偏离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其形位误差值超出图样上给定的公差值,而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应在最大实体尺寸与最小实体尺寸之间。
5、被测要素遵守最小实体要求时,应如何标注?遵守什么边界?标注后应如何解释?(§4)
答(1)应用最小实体要求的有关要素,应在相应的形位公差值后加注符号(L)或在基准字母后加注符号(L);(2) 要求实际要素遵守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即要求其实际轮廓处处不得超越该边界;(3)标注后要求其体内作用尺寸处处不得超越该边界,当其实际尺寸偏离最小实体尺寸时,允许其形位误差值超出图样上给定的公差值,而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应在最大实体尺寸与最小实体尺寸之间。
6、什么情况下采用包容要求?应如何标注?遵守什么边界?标注后应如何解释?(§4) 答:(1)包容要求主要应用于有配合要求,且其极限间隙或过盈必须严格得到保证的场合。(3)被测要素的实际状态必须遵守MMC边界,才 7、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的性能有哪些影响?§5 答:(1)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的配合性质、耐磨性、工作准确度、抗腐蚀性、密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机器的使用寿命,(2)影响零件的外形的美观、测量精度。 8、对齿轮传动性的使用要求有哪些?简要说明。§10 答(1)传动的准确性;(2)传动的平稳性;(3)承载的均匀性;(4)传动侧隙。
五、计算题
1、通过测两孔大小及两孔内壁距离来确定连杆孔中心距。已知D=Φ60.030,d=Φ40.007,内壁距L为95.890,测量极限误差δlimD=δlimd=δlimL=±0.006,求连杆孔中心距及其极限误差。(§2)
已知:D=Φ60.030,d=Φ40.007,L=95.890,δlimD=δlimd=δlimL=±0.006, 求: 连杆孔中心距及其极限误差。
解:中心距: L=Li-D+d/2=95.890-(60.030+40.007/2)=45.8715
极限误差:δ=Li-L0
Li=i0.006+45.8715=45.8775
2、设在间接测量中有Y=+L2,已知H、L的测得值及定值系统误差分别为H=20mm,。δ
H=+0.06mm,L=10mm, δL=﹣0.05mm,求Y实际值Yˊ。§2
已知: H=20mm, δH=+0.06mm,L=10mm, δL=﹣0.05mm, 求: Y实际值Yˊ 解: Y=+L2=20/2+100=110 . Yˊ=
3、设在间接测量中有Y=X1﹣X2,若测得X1、X2的系统误差分别为
δX1=﹣0.02mm,δX2=+0.01mm,极限误差分别为δlminXl=±0.04mm, δlminX2=±0.03mm,求测量实际值Yˊ。 §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