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押题专练
18.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守仁的话( )
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解析】材料未体现“行”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因果报应,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故良知即天理”“心自然会知”可知,天理良知是人内心本来具有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19.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彻底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答案】D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材料二 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的追封自鲁哀公始(公元前479年),直至清朝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材料三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材料四 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学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变迁——如商业化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
5
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儒学思想的转向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可不谓深远重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时期儒学受到压制,而其他时期却又加封孔子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与朱熹义利观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8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社会基础。(8分)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第(1)问,儒学在秦朝受压制主要从当时某些儒生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非议郡县制等方面概括;其他时期加封孔子从新儒学的提出、统治的需要等方面加以概括。第(2)问,不同从孔子“轻利”(“利”是小人所为)、朱熹主张“以义取利”(并不排斥利,强调要取之有道)回答;背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去思考。第(3)问,思想转向与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新经济因素产生等因素有关。
(3)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传统儒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
6
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结果有何不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8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当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4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南北统一的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判断第一次文化融合;依据“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等信息判断第二次文化融合。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
【答案】(1)融合: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佛教与儒家融合。结果: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打击;经济危机的冲击。理由: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需要。
(3)对待:批判继承。处理:相互学习借鉴,平等对待,共同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