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习题
B.清楚明白的主观认识 C.指一切具有意义的认识 D.多样的
32.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B.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C.不能有不同的认识 D.夸大真理的多样性 33.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 )
A.人的自私性 B.人的阶级性 C.人的个体性 D.人的意识性 34.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5.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 )
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B.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D.没有必要通过现象达到本质 36.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物与物的关系 C.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D.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7.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5
38.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9.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属于( )
A.具有独立的人格 B.自然的交往 C.广泛的社会交往 D.不受束缚的交往
40.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其核心是( ) A.人生目的 B.人生理想
C.人生态度 D.人生意义
41、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 )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 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 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 4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B.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4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根本区别 B.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有相同的规律
C.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D.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是等同的 44、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 )
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 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 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 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4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4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
A.唯生产力论 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7、胡适曾说过: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认为( )
A.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必然的 B.历史的偶然因素决定必然
6
C.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
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48. 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D.无伟人就无历史
49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50.下列日常用语中蕴含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的有( )
A.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心想事成
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5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祔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交换过程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者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53.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5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生产关系的改革需要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社会革命 C.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无须人的参与的自发过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5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56.中国战国时期的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进步论 B.历史倒退论 C.历史循环论 D.历史唯物论 57.我国目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主
7
要是由于( )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决定的 C.党的发展经验的政策决定的 D.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 5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5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60.哲学基本问题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是同一个问题 B.哲学基本问题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具体化
C.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D.没有必然的联系
6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规律,是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一般过程 B.它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C.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始终起作用的规律
D.它决定并制约着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62.一些思想家认为社会历史有自己的必然规律,是“神意”,“天命”,人是无能为力的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 D.不可知论 63.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不相适合的过程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相适合的过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不适合到适合再到新的不适合的过程 6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65.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骨骼”,判断一定性质社会形态的标志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 66.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 B.社会意识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