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
作者:张倩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5年第04期
摘要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阶段及其水平,因时制宜地进行道德教育。当前,应该改革德育模式,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尊重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开展道德教育;确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会顺从”转型为“教会选择”。
关键词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4-0039-04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道德发展心理学中立足于“知”和“行”的最富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这一理论的出现,不仅对西方传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还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科尔伯格在50年前提出的两难故事讨论法、公正团体等德育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道德实践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看清我国中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反思
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其主要内容是:(1)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2)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3)道德发展阶段具有不可逆性;(4)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这一理论揭示了道德认知和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道德发展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且平行发展,认知水平高的,道德水平就高;认知水平处于什么阶段,道德水平就处于哪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从行动的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来评判善恶是非,包括第1和第2阶段:第1阶段为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避免破坏规则而受到惩罚为道德判断标准,没有能力思考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第2阶段为个人主义、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易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首先考虑的是规则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有利的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