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5章 成本理论思考练习题1
第五章 成本理论思考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成本 机会成本 显性成本 隐性成本 会计成本 沉没成本 经济利润 正常利润 成本函数 短期总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 长期成本 边际成本 等成本曲线 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 学习曲线 外在经济 外在不经济
1、 经济成本:从资源利用或经济决策的角度考察的一项生产活动所包含成本,也就是 所
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
2、 机会成本: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面对若干选择项目,如果选择其中某一项目,所放弃
其余项目中的最大一项收益则构成所选项目的机会成本。当资源本身是闲置的即没有选择余地时,机会成本则为零;结合机会成本考虑,如选择结果净收益为负,则表明选择不当。
(成本、机会成本、成本函数:(1)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简称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工资、付出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付出土地所得到的地租、付出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这四部分构成成本。因此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包括利润在内。生产成本中所包括的利润称为正常利润,它是作为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而被包括在成本之内的。只有超额利润才不包含在成本以内。在分析成本时,可以把成本分为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成本是生产某一特定产量所需要的成本总额,它包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平均成本是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是用产量除以总成本,就得出平均成本。平均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是生产最后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2)机会成本的含义。参见概念题第8题。(3)成本函数是指一定产量与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成本之间的关系。表示厂商的总成本与其产出率或总产量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是由厂商的生产函数和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所支付的价格决定的。可以用公式把成本函数表示为: C=F(Q)
其中,q代表产量;C代表厂商在生产q产量时所需要支付的最低总成本;F表示产量
q和总成本C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于
素的投入量,因此,上面成本函数的公式又可以表示为:
成本函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的技术水平,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同等条件下,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出所花费的生产要素越小,从而成本越低;(2)生产要素的价格。要素价格越高,生产等量产出的成本越大;(3)厂商的行为。厂商合理安排要素投入组合对成本起直接的影响。在理性厂商的假设下,厂商会依照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以代数形式,生产的技术水平可以表示为生产函数,生产要素价格对成本的影响表示为等成本方程,而厂商的行为可以表示为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或生产扩展曲线方程。所以,成本函数由以下三个方程决定:
表示生产要
由式(1)、式(3)求出L=L(rL,rK,Q)和K=K(rL,rK,Q),代入式(2)可得 C=C(Q)+FC 此即为成本函数。)
3、 显性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4、 会计成本:会计人员使用的成本概念,它不同于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所使用的成
本概念(称为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指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发生后入账的生产、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费用开支。它是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或损益报告书的主要依据。由于会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记录、核算算和编制报表环节向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如股东、债权人、税收机关等)提供有关财务和利润的状况,所以作为主要记录数据的会计成本,只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数据,即历史成本。又因为会计成本是为了获得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而发生的现金支出,如使用工人的工资和薪金,使用自然资源、或租用机器厂房、设备的费用,借款利息,购买原材料和设备的费用,以及税收支付等,因此它也被称为取得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直接用于管理决策,因为它不反映机会成本和增量成本以及资产的真正经济价值,但它却是决策所需成本数据的主要来源。 5、 隐含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是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货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保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隐性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隐性成本包括:①作为本项目记入账上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设备的折旧费;②厂商自己投入的资金的利息、企业主为该厂提供的劳务应得的报酬。其中第二部分又被称为正常利润。西方经济分析中,把正常利润作为成本项目记入产品的售价仅能补偿工资、原料和固定资本的折旧费,企业主将会把它的资金转移到别的行业,该产品将不会再被提供给市场。所以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成本,具有产品得以被提供出来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含义。总之,所谓的隐性成本,就是固定设备的折旧费和我们称之为正常利润的总和。)
6、 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
7、 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厂商的总收入扣除其使用所有资源的
机会成本后的剩余部分)
(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
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显然,它等于隐性成本。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和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1)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2)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正常利润是隐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马歇尔认为,当没有刺激而使运用中的资本变更数目,这时产业中的盈利是“正常”的。企业家的收入如果高出正常利润,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家进入这个行业;如果低于正常利润,就会使有的企业家退出这个行业,结果只能使企业家收入维持在正常利润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常利润是指让一个企业继续留在原有产业继续经营所必需获取的最低收入。有时也会把其视为某厂商为从事某行业而得到的风险报酬。(3)由于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所以,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即当总成本等于总收益的时候,厂商仍获得全部的正常利润。)
8、 私人成本(Private Cost)与社会成本(Social Cost):(1)私人成本是个别厂商
从事生产活动所应支付的成本,是个人活动由他本人负担的成本。它包括显成本和隐成本,即厂商的生产成本。私人经济活动往往对社会造成影响,从而产生社会成本。(2)社会成本是从社会整体来看待的成本,是整个社会所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即把社会的资源用于某一种用途就放弃了该资源最有利可图的其他机会。(3)如果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且私人经济活动不产生外部性,则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完全一致。若存在外部性,则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当私人经济活动造成社会的外在成本时,社会成本=私人成本+社会外在成本;当私人经济活动造成社会的外在利益时,社会成本=私人成本-社会外在利益。
9、 交易成本(Transactions costs)与沉没成本(Sunk cost):(1)交易成本指市
场主体由于寻找交易对象和达到交易所需的成本。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进行社会生产,就一定会有交易发生,而任何一笔交易得以进行和完成,都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按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可将交易费用分为: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合约的成本、履行合约的成本、监督合约的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等等。经典的微观经济理论一般都有一个隐含的基本假定,即市场的交易是没有成本的,也就是说交易费用为零,但科斯等经济学家则认为,现实中市场交易是存在交易费用的,并且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费用,有时甚至高到致使合约无法达成。交易费用是不可以通过市场避免的,因为交易费用产生的基本因素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些因素可大致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因素”,即人的交易行为,往往受到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使交易费用提高;另一类是“交易因素”,因为在交易过程中,资产专用性程度、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等情况均会影响交易费用的大小。(2)沉没成本指那种已经花费出去而又无法通过收益来补偿的成本。传统经济理
论认为,当前的决策行为只应受未来的成本和效益影响。沉没成本对企业当前的投资决策不产生任何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的是当前的投资是否有利可图,而不是过去花掉了多少钱。沉没成本的定义是无法收复的成本。任何考虑沉没成本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近二十多年来的对沉没成本的研究却一致指出人类的决策行为的确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人们为何将沉没成本纳入决策系统的解释很多,譬如人们不喜欢浪费、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辩护等。除了上述望文生义的解释外,还包括前景理论与心理会计理论。上述关于没没成本如何影响决策的解释,无论是透过风险偏好程度、心理会计理论或者是由保存自我形象的观点出发,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消费者必须认知到沉没成本的存在,沉没成本才能对决策造成影响。 10、 短期成本(short-run cost):指在短期内厂商为生产即定的产量水平对其所使
用的生产要素的最小成本。假设企业仅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在短期内,假定资本投入量不变,则厂商可以根据产量来确定可变要素劳动的数量。这样在劳动工资w和资本价格r一定的情况下,短期总成本为:
STC(Q)=w·L(Q)+r·
式中,w·L(Q)为可变成本部分,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r·为固定成本部分,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两部分之和构成厂商的短期总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是短期成本中两个概念。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即: AFC=TFC/Q= r·K/Q; AVC=TVC/Q=w·L(Q)/Q;
AC=STC/Q=AFC+AVC; MC=dSTC/dQ=wdL/dQ
由于短期内固定投入不变,因此,平均固定成本随着总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平均总成本AC曲线和边际成本MC曲线都呈U形,即它们都表现出随产量的增加而先降后升的特征。 (总成本(total cost,TC):指生产特定产量所需要的成本总额,它包括两个部分,即固定成本(FC)与可变成本(VC)。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厂房费用、机器折旧费用、一般管理费用、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只要建立了生产单位,不管生产量多少,都需要支出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支出、生产工人的工资。这些费用在短期内是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其变动的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率,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较大;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趋于合理,其效率得以充分发挥,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小;最后由于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大。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描述的总产量的变动趋势相反。) 11、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指在短期内可以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要素的
价格,是与不变成本相对的概念。可变成本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费用、生产工人的工资等。厂商没有进行生产时,可变成本为零。产量逐渐增加时,可变成本会相应地增加,但可变成本的增加并不一定与产量的增加呈相同比例,这一过程受到边际报酬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