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选修一历史教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之戊戌政变
揭阳第三中学教案表
课题 第4课 戊戌政变 课型 新授课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新旧势力的交锋;慈禧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分析评价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推行新政失败的原因。 2、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3、对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1、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统治权力,是反动的。维新派试图尝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 2、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 3、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重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难点 教具 多媒体 准备 课时 安排 教学方法、教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引言,让学生对“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刽子手操起了屠刀??”进行情景想象,让学生看到当时掌权者的残暴、冷漠。然后通过提问“六壮士为什么要遭屠杀?”“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悲壮失败呢?”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和曲折。 【新课探究】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新旧势力的概念: 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新势力的依靠是无实权的光绪帝,光绪帝有变法图强的意愿,同时,也希望借维新势力增强同慈禧斗争的砝码。于是软弱的维新派和同样软弱的光绪帝互为依靠。 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趋炎附势,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追随旧势力,所以,旧势力在朝廷权高位重,在中央和地方很有力量。 新势力 (弱,受约束)光绪帝 (解除远离)翁同龢 (地方官员个别代表)陈宝箴 旧势力 慈禧太后 (强,控制主宰) 荣禄(提升重用)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群众基础弱 社会基础厚 在新旧势力的交锋中,新势力明显处在劣势,为变法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举措: 旧势力 新势力 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人事权 慈禧解除翁同和的军机大臣,任军 权 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慈禧训政 拉拢袁世凯,不识其真面目 基 础 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伊藤博文 慈禧太后告发。这天深夜,当慈禧知道这件事后,出动3000军士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 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2、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 3、经过: (1)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 (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废除变法: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具体原因: 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③存在依赖幻想: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的幻想;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⑤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2、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3、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①政治: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因而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②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