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师说》获奖教案

《师说》获奖教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3 18:42:50

年特岗高中 语文试讲教案

作者:唐·韩愈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 说 》 试 讲 教 案

2012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

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三、回忆初中所学《马说》的作者韩愈及“说”这种文体。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二)、疏通文意

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 (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①、作“学习、效法”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③、做“以??为师”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②、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学习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 ..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 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②、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 以??为师 .

搜索更多关于: 《师说》获奖教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年特岗高中 语文试讲教案 作者:唐·韩愈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 说 》 试 讲 教 案 2012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