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02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专项测试试卷
八九十段可概括:如擦洗物件,珍藏旧物,打扫院落,整理房间等,回家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她这样做,好让去世的老伴感觉家里还有人,不感到孤独。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也好等子女回来生活方便、舒服。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这里的景物描写,交代了老宅田野的美丽景象,回忆了一家人曾经的幸福时光,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表现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4)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约而同”意思是: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这里是说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一起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表明“我”和母亲都非常想念父亲。
(5)本文中第十段的插叙主要是补充说明母亲怕我的孩子受冻半夜去买暖水袋,半路上摔伤的事。凸显母亲对孩子、对家人的爱,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6)C.有误,“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不是比喻。故选:C。
故答案为:(1)是“我”对母亲的承诺;是“我”对母亲盼望子女回家心情的理解;是“我”对家庭亲情的眷恋。(2)隔三岔五回老宅打扫卫生;保留孩子们用过的东西;为儿孙们回家做充分的准备。(3)写出老家田野春天的美丽景象;回忆了一家人曾经的幸福时光;表达“我”回到老宅的愉悦(或“我”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为下文“我”决定今年春节回家做铺垫。(4)可以看出“我”和母亲之间有一种默契;表明“我”和母亲对父亲的爱(或怀念)。(5)写了那年冬天,母亲怕孙女冷半夜去买暖水袋而摔伤的情节,表现了母亲对亲人的爱及“我”的感动(或感激)。(6)C。
【点评】⑴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老家、对母亲的情感,辨析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⑵考生对情节的概括要根据文意找准要点,概括要准,语言要简洁。
⑶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考生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景物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在文段中的结构作用。
⑷考生对词语的赏析,要从词语的内容、词性、感情色彩、表现手法、情感等进行分析,同时要联系文句的内容进行赏析。
⑸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考生要联系插叙的内容进行概括,从内容上感悟人物的品质和情感,注意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理解。
⑹考生要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等,对选项逐一进行辨析。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入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
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文段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析。阅读所示文段,了解其中所写母亲对蜗牛精心照料的内容,从表现母亲对蜗牛的情感以及对下文有关情节作铺垫两方面来分析解答。
(3)本题是考查人物描写这个知识点。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根据划线句子内容来判断是哪一种描写方法,再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分析描写的作用。
(4)理解文章的主旨,即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可以通过作者叙述和描写的文字来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抓住文中作者发表感慨的语言句来理解,这些语句可在文
题、文首、文尾处寻找,如本文的文尾处“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根据作者总结评述性的句子来理解概括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本题考查分析记叙文中间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作答。常见考点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等。
(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本文的主题的方法有,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还要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
8.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他们就是我的城市
秦珍子
①我女儿一岁半,她最熟悉三种职业,医生、警察和快递员。因为定期体检、打预防针,她能准确识别白大褂和听诊器。偶尔需要动用“权威”使她听话,警察的“不许动”很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