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就是企业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促进企业管理方针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与手段。换句话说,内部控制就是以企业管理为核心的组织、规划、程序、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的组合。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内有助于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提高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对外则有助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内外舞弊丑闻的频频爆发,内部控制这个概念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上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所流行的内部控制问题几乎是来自于审计研究的领域。也正由于审计界正式提出内部控制后,人们才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而根据企业整体管理目标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从1980年到1985年,在审计职业界,关于内部控制的专业准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步精练。198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外部独立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报告的准则。198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公告,该公告包含了一个修改过的指南,该指南要求外部独立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1983年,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准则,该准则提出并修改了外部独立审计对内部控制特点、参与者在内控的建立、维持和评价方面的职责的指南。198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指南附录,考虑了内部控制过程中计算机的影响。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一Integrated 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经过两年的修改,1994年COSO 委员会提出对外报告的修改篇,扩大了内部控制涵盖范围,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得到了美国审计
5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总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GAO)的认可。与此同时。AICPA则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据以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 N0.78),并自1997年1月起取代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2003年8月,COSO委员会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征求意见稿,在内部控制基础上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框架,由此将内部控制的5个要素扩充为基于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将内控为风险管理服务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终稿,这是内部控制发展到风险管理层面的一个里程碑。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但与西方内部控制在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理论有待加强。研究内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经与国际接轨;但研究仍局限在COSO框架中分析:内部控制概念的认识仍以财会/审计为导向;内部控制实际设计等操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从控制理论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分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1]。
杨胜雄从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入手,提出内部控制研究只有运用丰富的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控制口径来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有效指导内部控制实务的理论成果。
杨有红、胡燕在指出内部控制系统局限性的克服不仅仅依靠系统本身的善,还信赖于公司治理于内部控制两者间的无缝对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产生于委托代理关系,但两者委托代理的层次不同。两者实现的同源性与产生背景的差异是对接的基础,公司治理规范的创新是对接的途径[2]。
阎达五、杨有红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公司作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组织,以管理监控为己任的内部控制的目的必须要拓展到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上,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从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的现状看,内部控制建设上一步到位地完全达到COSO委员会的理想框架的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应该抓住关键因素,有步骤、分重点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6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阎达五、宋建波指出现代企业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而拥有所有权的所有者和经营权的经营者都是企业的控制主体,两者统称为双元控制主体。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的存在,体现了企业中“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特征:这种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两个控制主体,为实施会计控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会计控制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证。在加强会计控制、约束双方行为、提倡“协调”作为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设计和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控制方法和体制。田培源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提高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对会计人员实施工作目标控制以及及时反馈与调整,确保控制适时性等。
谷良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要对财务控制进行重新定义,强调与传统体制相比,财务管理已经游离于财政管理而独立于政府,财务管理的微观性是基本属性。认为财务控制必须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在财务控制的再造上,要求财务控制的主体、目标、客体和方式的重新定义,强调具体实施方式系统架构之间的融合。刘亚莉、杨兴全分析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指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是独立审计理念的创新,是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文章介绍了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从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管理层监管和处罚等几点建议以改进我国内部控制。
从相关文献中看出,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问题很重视,既吸收了COSO报告的先进经验,又植根于我国国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内部控制尚未有一个统一认识,在研究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我国现阶段内部控制比较落后,如何对其完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有必要建立一套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立足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在借鉴已有的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上,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及带来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一些治理思路和对策。
此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希望本文可以对有效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有些许帮助。
1.4 研究方法
7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
一方面从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实际中存在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另一方面,本文的论述又是从基本理论开始的,逐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比较分析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不是抽象的问题,在完善和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方面,对比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并提出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用定性的方式介绍基本概念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用定量的方法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