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用电)总复习资料
总复习
1、静电感应:当不带电的物体靠近带电体的时候,能使不带电的物体呈现带电的现象。 电子:电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极小,带负电,在原子中围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电流:电子的定向运动,电子总是从电势高的一边流向电势低的一边
电荷electric charge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称为电荷,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和质子)的属性,它使基本粒子互相吸引或排斥。特性:同种相斥,异种相吸,但是,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都有着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
2.我国交流电额定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f?11 或 T?
fT3.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分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1).有功功率P,单位W 直流电:P=UI
单相交流电:P=UIcos
三相交流电:P=3UIcos (U为线电压,I为线电流,cos?为功率因数)
4.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使导体发热,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电流做功,把消耗的电能转换为了热能。Q?IRt。电流的热效应有用之处和有害之处。 5.U、V、W为相线或火线,N为中性线,构成电气工作的回路
PE与大地同电位,为保护零线,当发生漏电事故时以保护人员安全。 我国电力系统相电压:U、V、W相线相对N线之间的电压为220V。 我国电力系统线电压:为相电压的3倍,即3?220V?380V。
6.静电(static electricity),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
电流:电子的定向运动,电子总是从电势高的一边流向电势低的一边。
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源的电动势形成了电压,继而产生了电场力,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处于电场内的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直流电和交流电:(1)直流电(DC):是指方向和时间不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但电流大小可能不固定的电流。 分为稳定直流和脉动直流 (2)交流(AC):一般指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压或电流。它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正弦电流。我国交流电供电的标准频率规定为50赫兹,日本等国家为60赫兹。 分为单相交流和多相交流(三相)。
7.短路的后果及危害:(1)短路时会产生大电流:有时会产生上万甚至十几万安的大电流。可能造成重大火灾及伤害时间。(2)造成电网电压降低:它会使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3)干扰抑制与破坏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4)线损、热损、无功功率等增大。(5)影响通信和电子设备工作等。
8.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止触电的措施
2(1)、保护接零(2)漏电保护器(3)电气隔离(4)双重绝缘(5)安全电压
9.电感: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线圈中的磁通发生变化,会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有反抗电流的任何变化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电感,也称为自感,用L表示,单位为H 10.电伤是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常与电击同时发生。 有(1)电烧伤 (2)电烙印 (3)皮肤金属化,(4)机械损伤,(5)电光眼。
11.电气事故的分类。电气事故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
(1)按照灾害形式:可以分为人身事故、设备事故、火灾、爆炸等; (2)按照电路状况,可以分为短路事故、断路事故、漏电事故等。
(3)按能量形式和来源进行分类:触电事故、静电事故、雷电事故、电磁辐射事故、电路装置事故等五类。 12.(1)触电事故:触电事故是由电流的能量造成的。触电是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可以分为电击和电伤。绝大部分触电伤亡事故都含有电击的成分。与电弧烧伤相比,电击致命的电流小得多,但电流作用时间较长,而且在人体表面一般不留下明显的痕迹。
(2)静电事故:静电指生产工艺过程中和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由于某些材料的相对运动、接触与分离等原因而积累起来的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这些电荷周围的场中储存的能量不大,不会直接使人致命。但是,静电电压可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伏,可能在现场发生放电,产生静电火花。在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静电火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因素。
(3)雷电事故:雷电是大气电,是由大自然的力量分离和积累的电荷,也是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失去平衡的正电荷和负电荷。雷电放电具有电流大、电压高等特点。其能量释放出来可能产生极大的破坏力。雷击除可能毁坏设施和设备外,还可能直接伤及人、畜,还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
13.电对人体的伤害程度的影响因素:电流大小、作用时间、电流途径、电流种类和频率、电压、人体电阻、触电者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周围环境条件。
14.电流对人体器官的损害:
通过大脑: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抑制而致使呼吸停止以及循环中枢抑制而使心跳驟停;通过大脑最危险,立即死亡。很少发生
通过心脏:可引起心脏纤维变性、断裂或凝固性坏死、丧失弹性(高压电),能引起心室纤维颤动(一定电流);常见
通过脊髓:可引起肢体瘫痪; 通过肌肉:能使肌肉抽搐、痉挛。
15.50~60HZ交流电对人体伤害最严重,交流电的频率离工频越远,对人体伤害就越降低。直流电流、高频电流、冲击电流和静电电荷对人体都有伤害作用,其伤害程度较工频交流为轻。
16.人体允许电流:通常把摆脱电流看作是人体允许电流。有保护装置时可按30mA考虑,在危险场所按5mA。
17.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有害作用主要表现为:电热作用、电离或电解作用、生物学作用、机械作用。
电热作用:电流通过人体时,电流的热效应会引起肌体烧伤、炭化或在某些器官中产生损害其正常功能的高温;
电离电解作用:肌体内体液和其他组织会发生分解,使各种组织结构和成分破坏; 生物学作用:神经组织或其他组织受刺激兴奋,内分泌失调; 机械作用:电能在体内转化为机械能引起损伤。
18.人体触电的方式:三类方式: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雷击
19.单相触电: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中的单相触电。 电流途径:人体→地→中性点接地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电流大小:取决于相电压和回路电阻。 人体触电电流=相电压/人体电阻
20.两相触电:电流途径:从一相到另一相。电流大小:取决于线电压、人体电阻。 人体触电电流=线电压/人体电阻
21.跨步电压触电:高压设备发生接地时,室内不得接近故障点4米以内,室外不得接近故障点8米以内。离接地点越近,承受的电压越大。距接地点20m左右处电位接近为0V。
22.雷击触电:直击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球雷。
23.造成触电事故的原因(1)缺乏电气安全知识;(2)违反操作规程;(3)设备不合格;(4)维修管理不善:
24.电对人体的伤害分为:电击、电伤。电击又分为:直接接触电击、间接接触电击
25.直接接触防护 (正常工作时的电击保护) (a)防止电流经由身体的任何部位通过;
(b)限制可能流经人体的电流,使之小于电击电流。
26.间接接触防护 (故障情况下的电击保护) (a)防止故障电流经由身体的任何部位通过;
(b)限制可能流经人体的故障电流,使之小于电击电流; (c)在故障情况下触及外露可导电部分时,可能引起流经人体的电流等于或大于电击电流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断开电源。
27.直接接触防护的措施:1.带电部分的绝缘;2.遮栏或外护物;3.阻挡物;4.置于伸臂范围之外;5.用剩余电流保护器的附加保护。
28.对于安全程度要求很高、直接与人体肤发接触的用电器具,要求使用最高不超过42V
的安全电压。
29.安全电压 电压标准值(V) 42 36 24 允许空载电压值(V) ≤50 ≤40 ≤30 适用场所 容易发生触电的一般场所。如一般环境条件下的地面 潮湿场所,如矿井内及类似场所 工作面狭窄,操作者容易大面积接触带电体的场所,如金属容器内 人体需要长时间触及器具上带电体的场合,如电动刮胡刀 12 ≤15
30.低压配电系统分为三种,即TN、TT、IT三种形式。
TN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设备外露部分与中性线相连。 TT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气设备外壳采用保护接地。
IT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高阻抗接地),而电气设备外壳电气设备外壳采用保护接地。
31.家用电器大部分采用设备外壳接地(即接零)保护,电源线使用三芯绝缘保护线,一根相线(L)、一根中性线(N)和一根保护零线(PE或PEN)。相应采用3极插头,稍长的一个插脚接保护零线。
32.凡是绝缘下降或损坏会引起金属外壳带电的家用电器一般都需要采取保护接零(接地)。
33.安装漏电保护器后并不等于绝对安全,运行中仍应以预防为主,并应同时采取其他防止触电和电气设备损坏事故的技术措施。
34.电气火灾的原因:短路、电弧、通风散热不良、过载、接触不良、电器使用不当。
35.电气火灾的防护措施:1.正确选用保护装置,防止电气火灾发生;2.正确安装电气设备,防止电气火灾发生;3.保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电气火灾发生
36.电气火灾隐患的特点就是火灾隐患的分布性、持续性和隐蔽性。
37.发生过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导线截面积选择不当,实际负载超过了导线的安全载流量。
(2) 在线路中接入了过多或功率过大的电气设备,超过了配电线路的负载能力。
38.直击雷是带电积云接近地面至一定程度时,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直击雷的每次放电含有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三个阶段。大约50%的直击雷有重复放电特征。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至数十个冲击。一次直击雷的全部放电时间一般不超过500 ms.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