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届文学与教育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分组
2013届文学与教育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分组
第一组
组长:欧阳冰
成员:欧阳冰 何蕾 李艳洁
参加开题答辩学生:
1、唐代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朱厚雪 2、晚唐诗歌的末世情怀 李坤 3、李贺“鬼诗”的美学特征 胡琼 4、唐代女权的伸张与女性诗人创作 吴梦梦 5. 唐代女权的伸张与女性诗人创作 蒋锦瑶 6、柳宗元寓言作品的艺术及心理特征 韦焕焕 7、柳永恋情词与秦观恋情词比较 李丹 8、晏几道恋情词的情感世界 孙庆 9、论《诗经》对中国传统女性人格的塑造作用 吴美琦 10、杜甫前后期创作思想内容对比研究 孙彬 11、论白居易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分离 杨莹 12、从《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看施耐庵的女性观 许健 13、从《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看施耐庵的女性观 何君谊 14、从《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看施耐庵的女性观 顾军号 15、从《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看施耐庵的女性观 阚洁 16、从《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看施耐庵的女性观 马彪 17、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XX形象/描写研究 武宏琳、 18、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XX形象/描写研究 付渊渊 19、浅谈李清照的男子气概 邢力 20、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黄鑫 21、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 吴琴 22、《史记》中战国四公子的形象研究 张睿 23、唐传奇中男性形象的演变 叶莲 24、李商隐咏史诗的艺术特色 汪海清25、关汉卿戏曲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陶凤鸣 26、蒲松龄的内心世界 王玥 27、论唐传奇中的负心汉形象 李阳 28、从现代视角看林黛玉薛宝钗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刘晓妹 29、论《红楼梦》对亦舒创作的影响 章银华 30、论辛弃疾的人生悲哀及创作体现 杨青 31、“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论苏轼“旷达”人生背后的心理实际 杨家振 32、论辛弃疾的人生悲哀及创作体现 王家如
第二组
组长:姚国建
成员:姚国建 李桦 袁媛
参加开题答辩学生:
1、林语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方 莉 2、论迟子建小说的语言艺术 吴玉环 3、××方言形容词研究 杨琼瑶 4、××地名文化研究 施冬敏 5、沈从文研究 6、沈从文研究 7、论三毛性格及其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8、曹禺戏剧之悲剧女性形象分析 9、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因素 10、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因素 11、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因素 12.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 13、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 14、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 15、王安忆作品《长恨歌》解读 16、论梁晓声的长篇小说《雪城》 17、80后作家作品研究 18、毕淑敏散文研究 19、论庐隐的女性意识 20、爱、美与自由——论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倾向性21、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因素 22、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悲剧 23、XX方言和普通话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24. XX方言的亲属称谓词考察 25、XX方言的亲属称谓词考察 26、试论汉字的过去和未来 27、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 28、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 29.试论语境对语句意义的决定作用 30.论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 31.论废名小说的乡土蕴及民间立场 32.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悲剧
姜 园 阮 鹏 吴明顺 姜娜 李敏睿 刘婷 韦娅萍 刘龙楣 陈爱淮 朱文琳 甘霖 黄蓉 彭丹 蔡青 郑瑞 黄景萍 黄萍萍 纪婷婷 陈晶晶 孙雯雯 鲍汉萍 高蕾 徐家伟 刘芳芳 张振宇司杨卉 张馨文余凤娟 第三组
组长 潘兰香
成员 潘兰香 郑发友 寇国庆
参加开题答辩学生: 1、《圣经》中的女性形象 王艳玲 2、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吕娟 3、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陈媛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戴万园 5、《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 吕慧慧 6、网络传播中如何让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朱昌乐 7、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余碧翠 8、林黛玉的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倪琳琳 9、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于敬如 10、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悲剧 石燕 11、文学在艺术中的独特优势——与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的比较 窦贤赟 12、论辛弃疾的人生悲哀及创作体现 桑婷婷 13、从《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看施耐庵的女性观 徐婷 14、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吴立军 15、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裴世勇 16、路遥研究 刘珍珠 17、试论“红色经典”作品的思想教育价值 余颖 18、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试析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 张梦莹 19、论《野声》中巴克的形象 马雪洁 20、试论“红色经典”作品的思想教育价值 姚瑶 21、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赵心怡22、《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分析 孔二荣 23、苔丝与《小城三月》翠姨形象之比较 刘璠璠 24、论莫言的长篇小说《蛙》 朱嫣然25、论《水浒传》 张伟伟 26、《水浒传》的暴力分析 周慧慧 27、论令狐冲的性格悲剧 陈润泽 28、论苏轼的生平与创作 孔波 29、“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论苏轼“旷达”人生背后的心理实际 汤盼盼 30、皖南与皖北的宗教文化差异 张善玲 31、论李白的自由精神与情感世界 邓桃花32、论李白的自由精神与情感世界 陈馨茹
第四组
组长 田万惠
成员 田万惠 王华 洪何苗
参加开题答辩学生:
1、论元好问的词 张少华 2、元好问《论诗十三首》研究 顾雅琦 3、论李清照词语言的“陌生化” 姚忘冰 4、论柳永歌妓词 承曦炜 5、论柳永歌妓词 卢大双 6、儿童文学与审美教育 王伟 7、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研究 吴少英 8、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陆学翠 9、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徐霞 10、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刘菁菁 11、论影视剧四大名著(其一)对原著的现代改编 蒲洪涛 12、儒文化对张爱玲笔下男性形象的抉择 付莹 13、论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叶家财 14、论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曹传友 15、新闻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论新闻舆论导向的作用 陶静芬 16、阿来《尘埃落定》与《空山》的比较研究 黄双双17、严歌苓小说研究 马双 18、《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形象分析 吴琦慧 19、“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论苏轼“旷达”人生背后的心理实
际 郑丹丹 20、“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论苏轼“旷达”人生背后的心理实
际 叶璐 21、新闻故事化问题的研究 骆璋 22、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周凭 23、论游戏人生渊源与意义 陈永祥 24、论徐渭的狂狷性格 吴菊 25、汉语与英语语法的对比研究 谷胜洋 26、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李彬兵 27、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李千秋 28、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胡越 29、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 赵志远 30、儿童文学成人化现象研究 陈亚31、安徒生童话研究 马鑫 32、安徒生童话研究 黄莹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