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晋中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
晋中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评价
一 晋中市概况
1 地理位置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与河北省毗邻,西傍汾水与吕梁地区隔河相望,西南靠韩信岭与临汾市为界;南面以太岳山为屏,与长治市接壤;北面分别与太原市和阳泉市为邻。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25'~114°05'之间,北纬36°39'~38°06'之间。最西端在灵石县梁家嫣乡角角嫣村以西,最东断在昔阳县王寨乡马草沟村以东,最南端在灵石县南关镇南沟村以南,最北端在寿阳县解愁乡郝家庄以北。东西直线距离约246公里,南北直线距离约为165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6386.3平方公里(合2457.95万亩)。
2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晋中市地处太行山脉中段、太原盆地东部。从东到西依次为太行山脉、太岳山脉和太原盆地相间排列,形成了本市地形地貌的基本格局。地势为东部及东南部高,西部及西北部低;由东部山地向西部盆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境内高低起伏,地貌类型多样。
全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占45.4%,丘陵占37.9%,平原占16.7%;山区海拔在1000米~2500米之间,最高处为灵石县境内的牛角鞍,海拔达2567米;丘陵区海拔在800米~1200米之间;平原区属汾河一、二级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海拔多在800米左右;灵石县南关镇石柜村汾河出境处河滩,海拔在600米以下,是全市最低处。
(2)气候
晋中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境内气候垂直变化及东西差异突出。总的气候特征为:春季短促,多风沙、常干旱;夏季炎热多雨,湿度大;秋季天高气爽,气候温和;冬季严寒少雪。春夏秋都有旱象,以春季少雨、干旱最为严重。
全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49小时,气温≥0℃的日照时数在1765.7~2045.1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在6.3~10.7℃之间;日均气温≥0℃的持续天数在240~270天之间,积温在3400~4300℃之间;日均气温≥10℃的持续期在140~190天之间,积温在2400~3800℃之间;无霜期平均在124~186天之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03.7mm,全年降水总量为82.7亿立方米。
(3)水资源
全市的河流分属黄河与海河两大水系。东部河流大多属海河水系,主要有松溪河、清漳河、浊漳河及其支流;西部以汾河为主干属黄河水系,主要有潇河、乌马河、昌源河、龙凤河和惠济河等。
晋中市河川径流总量为10.2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5.3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5.54亿立方米。
(4)植被
晋中市森林属温带半干旱针阔叶混交林带。市内植物种类繁多,约有种子植物878种及 2108个品种,分属于107个科。 其中木本植物326种442个品种,草本植物552种1666个品种。多为残留的天然次生林,天然林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上,树种以油松和辽东栎为主,其次为白桦、山杨、白皮松和侧柏等。在盆地和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人工栽培的杨树、旱柳、刺槐、白榆等落叶阔叶林。
(5)土壤
根据1984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晋中土壤可分为8个土类、13个亚类、42个土属、180个土种。8个土类分别是山地草甸土、棕壤、褐土、石质土、粗骨土、潮土、盐土和水稻土。晋中市位于恒山以南、吕梁山以东的广大褐土带,褐土是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以至各种成土条件均一,过渡不十分明显。但由于该市海拔从2500m到600m,依次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分布的顺序为:山地草甸土、棕壤、石质土、粗骨土、褐土、水稻土、潮土、盐土。
3 人文概况
晋中市是在原晋中地区的基础上,于2001年9月撤地设市,组建晋中市,现辖榆次区、介休市和祁县、太谷、平遥、灵石、昔阳、寿阳、和顺、榆社、左权9县,58个镇60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3622个村民委员会。土地总面积为16386.3平方公里(合2457.9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5%。
2000年,总人口为302.28万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27.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15.7%、第二产业产值占47.1%、第三产业产值占37.2%,人均为4229.52元。 二 土地利用现状
(一) 现状分析
1各种土地利用面积统计
晋中市的土地利用共分为农业用地区;园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乡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地区等九个区域。
(1) 农业用地区
农业用地区主要是为保护耕地、发展农业生产而划定的用地区域,包括现有耕地和规划期内开发复垦整理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在该区内,根据管理措施的不同,又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区两个二级区,总面积为446287.52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7.20%。
①基本农田区:面积为376709.33hm2,占该区面积的84.40%.该区地类包括水田、水浇地、菜地、旱地、河滩地、沟川地、平川地、梯田、垣地及坡度小于15°的坡地,计划复垦和开发的部分耕地后备资源也划入区内。
该区集中分布于寿阳、平遥、榆次、介休、祁县等5县(市、区)平川地区的44个乡镇,占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的62%以上。此外,昔阳、和顺、左权、榆社的基本农田区主要分布在松溪河、清漳河、浊漳河沿岸。灵石的基本农田则主要分布在沟谷河川、台地和旱垣地上。
②一般农田区:面积为69578.19hm2,占该区总面积的15.60%,主要地类为坡地。规划期退耕还林还牧和改作果园的未划入区内。该区主要分布在寿阳、榆社、和顺、灵石、昔阳五县,其余县市有一定分布。
(2)园地区
园地区是为发展园业生产而划定的用地区,包括现有园地和规划期内新发展的园地。该区包括果园、桑园和其它园地,面积为38361.77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30%。园地区主要分布在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5县(市、区)的丘陵浅山,其面积为25957.73hm2,占园地区的67.67%。其余部分零散分布于寿阳、榆社、昔阳等县。
(3)林业用地区
林业用地区是为发展林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而划定的用地区,包括现有林地和规划期内新增林地。该区面积为392834.91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4.00%。其中现状面积为368168.25hm2,规划期拟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的面积24666.67hm2。林业用地区集中分布在太岳山北段和太行山中段两大地貌单元。区内山大沟深,天然植物较多。包括寿阳、榆次、大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七县(市)的东南部,榆社、昔阳、和顺、左权四县的东西两翼。其中和顺、左权二县面积最大,占区内面积的41.78%。
(4)牧业用地区
牧业用地区是为发展畜牧业生产而划定的用地区,包括现有草地和规划期内发展的牧草地。面积为82332.36hm2,占全区总面积的5.00%。该区主要分布在林地与农田之间的过渡地带及山丘的阳坡上,牧草地的特征是呈片块状分布。牧草地主要集中在和顺、左权、祁县、太谷、榆社、寿阳等六县,其面积为68361.77hm2,占牧业用地区的83.03%。
(5)城镇建设用地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