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周教案 - 图文
第十四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组 五年级 主备人 上课时间 科目 参备人 5. —5. 《嗟来之食》 [教材分析] 《嗟来之食》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个关于尊严的故事被选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天地“开卷有益”中,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话题。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学生较易理解。由于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对古文有所接触并有浓厚兴趣,我便地对教材进行拓展,大胆加入古文的适当学习,努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书训练为主线的理念。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学生学完译文,了解故事要所表达的意思后拓展原文的阅读,再引出对“该不该吃?嗟来之食?”的讨论并简略地交流自己的看法,交流中渗透金钥匙。 [教学目标] 1、通读译文,了解“嗟来之食”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饿者”不吃“嗟来之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2、通过学习,引发学生对于“人的尊严”有更多的思考。 3、诵读古文,初步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意,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启示,用心体会做人要有尊严。继续培养学生学会从课文之内摘取好词好句,再迁移到摘录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语言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拓展阅读,指导吟诵古文。 1、简介《礼记》。 师:《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被当时的人记载下来,收编在一本叫《礼记》的书里。(演示课件)《礼记》不仅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还有一些短小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些道理。我国传统文化古籍《四书》中就有两部《大学》和《中庸》出自《礼记》。 2、出示古文,师范读。 师:刚才我们读的是已翻译过来的文章,当时人们是怎样记载这个故事的,想看看吗?(出示古文,师配乐范读) 3、师领生读。
1
语文 课时数 七课时 备课时间 2012.5 .15 课 题: 第七单元 二次备课
4、生自由读。
师:这时我们读的是古文,古人读书注重吟诵,读得入情入境,甚至摇头晃脑,咱也来当回古人,自己读读这篇古文。 5、集体交流读古文的感受,师适时提示。
师:刚才读古文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要与大家分享?都发现古文和我们读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生畅所欲言) 6、出示古译文句子对照读。 A 出示对照句子,同桌读。
师:古文很简洁,但意思一点不少,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对照句子) 师:请同桌对照着轮流读读这两段话。 有饿者,蒙袂(mèi)辑(jí)屦(jù),贸(mào)贸然来。黔敖左奉(pěng)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这天,远远走来一个人,他已经饿得少气无力,用袖子遮着脸庞,拖着一双破鞋,昏昏沉沉,跌跌撞撞地走来。黔敖一见,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水,吆喝着:“喂!吃吧!”那个人猛地抬起眼,瞪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B 初步感受古文特点,引导学生在读古文的时候可借助注释来理解文章。 师:这个古文片断仅用了四十三个字,就表达了我们现代人用近百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美,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
师:在我们的课本中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今对照的文章,希望同学们多留意多读多诵。如遇上不能理解的词句还可借助注释来加以理解。(出示有注释的片断)
7、配乐齐读。 8、指名展示读。
9、理解“嗟来之食”的含义,体会尊严。 (1)再读课题。
师: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不吃黔敖的东西了吗?因为那是----(引导生再读课题)
(2)生谈“嗟来之食”的意思。 (3)师小结。
师:成语“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古训“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就是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类似的说法还有“人穷志不短”等。 二、畅谈看法,总结生成辩题。 1、生思考,写一写。
师:该不该吃嗟来之食?(板书:?)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的看法,文中的曾子就认为当黔敖道歉后,那个人就应该吃了。
师:你认为该不该吃嗟来之食?为什么?认真思考后写下来,一会儿我们再交流看法。(出示:到底该不该吃“嗟来之食”)
2
2、交流。(渗透金钥匙)
三、课堂总结,生成辩题。
师:的确,每个人都要做有尊严的人。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维护别人的尊严。像《嗟来之食》中那个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气节值得我们肯定,但因不吃而饿死,这就值得我们深思。
师:有人说尊严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到底该不该吃嗟来之食,刚才我们简略地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大家回家再收集更多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我们将就此展开专题辩论。
板书:
尊严
黔敖:喂!吃吧! ? 饿者:不吃而饿死 嗟来之食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结合课文让学生懂得做人要有尊严。 3、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口语交流。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摘录笔记
1、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积累新词、好句。
2、提醒学生自学生字,在积累的同时理解诗意。
3、读一读课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体会因果关系句子。 A、先表明态度,后说明理由; B、先说明理由,后表态度。
4、引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类似的因果关系的句子。 5、四人小组交流体会。 二、读一读
3
1、学生自读古诗句。
2、学生自学诗句,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句意。 3、四人小组交流诗句含义。 4、全班交流体会。
A、人要顺应天时,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
B、有了财富,不能放纵自己,整天沉溺于酒色。看到贫穷的人,不能欺辱,面对威武的武力也不去没有原则的屈就,这才是大丈夫。
C、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5、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尊严”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开卷有益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意。 2、讨论: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嗟来之食”的的含义。 3、学生复述课文。
4、讨论交流:展开辩论——那个人该不该吃黔敖的东西 二、辩论会
1、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 正方:那个人不该吃黔敖的东西 反方:那个人该吃黔敖的东西 2、正反方自由组合讨论。
3、全班交流。展开辩论。 4、教师小结。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尊严) 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一件尊重他人的事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学生开始习作。 6、修改习作。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