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管理制度
4,3 贮存的控制
4.3.1 根据检验状态,将产品置于相应的区域:待检待定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 4.3.2 产品码放应符合产品的规定要求,如有码放极限的,码放时不得超过其极限。 4.3.3 产品的码放应分品种、规格型号、批号码放,不同产品应有明显间隔。 4.3.4 每批产品上均应放置货位卡以标识,并做到帐物卡相符。
4.3.5 贮存期限应在产品有效期内,超过有效期的产品应视为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4.3.6 产品出库应按《出入库管理制度)实施控制。 4.4 防护控制
4.4.1 仓库保管员应按要求对产品分类分区码放差错。防止发生
4.4.2 库房应有必要的防护设备和设施,以实现防尘、防潮、防霉变、防虫、防鼠、防盗、防污染。
4.4.3 库存产品应做到“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按批次出库”,防止超过效期产品售出。
4.4.4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加以适当的防护晒、防破损。 5 交付控制 做到防雨、防
5.1 销售部门应严格遵守合同,确保产品按规定交付购货方。
5.2 若交付方式为购货方提货,则销售部门应将产品运输注意事项告知对方。 6 相关文件及记录 6.1 <出入库管理制度)
6.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3(进货检验记录) 6.4<入库单) 6.5(产品总帐) 6.6<产品分类帐) 6.7(出库单》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不合格品 控制程序
1 目 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出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 3 职 责
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控制。
3.1 质量管理部门是不合格品控制的主要负责部门,负责对不合格品的确认,提出处理意见并跟踪处理结果。
3.2 验证人员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标识、隔离和记录并负责向质量负责人报告。 3.3 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不合格品的具体处理。 4 工作程序
4.1 进货检验及仓储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4.1.1 验证人员对进货检验及仓储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和记录,并向质量负责人报告。
记录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生产厂家(供货单位)、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生产日期或批号、灭菌批号、检验人员、检验日期、不合格原因、处理意见、处理结果。 4.1.2 质量负责人组织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确认并提出处理意见。
4,1.3 质量管理人员根据处理意见,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并记录好处理结果。
4.2 对售后出现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4.2.1 对售后出现的退货,仓库保管员应将退货置于待检区,按《销售管理制度》中关于退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记录,并通知质量管理部门。 4.2,2 质量管理部门对退货原因进行调查,并记录。
4.2.3 检验人员对退货进行检验后,质量负责人组织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确认井提出处理意见,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处理并记录。 4.3 国家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4.3.1 当确认国家抽检某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时,质量管理部门应立即通知产品的经营或使用单位停止销售或使用。并对尚未出售的同批产品予以封存或退回。
4.3.2 销售部门应及时从用户处收回该批产品。
4.3.3 国家抽检不合格产品的销毁,应在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下进行,并做好处理记录。
5 相关文件及记录
5.1 《不合格品控制记录) 5.2 (销售管理制度) 5.3 《退货记录)
5,4 《不合格品销毁记录)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质量事故处理 控制程序
1 目 的
确保及时处理产品质量事故,消除事故影响,避免再发生。 2 适用范围
适用所经营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事故的处理。 3 职 责
3.1 质量管理部门是质量事故的主要处理部门故的调查、处理。 3.2 销售部门负责质量事故处理的配合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当购货方投诉产品质量事故时,销售部门应详细记录有关情况,并将信息传递到质量管理部门。记录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生产厂家(供货单位)、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生产日期成批号、灭菌批号、用户名称、用户地址、联系方式、联系人、质量问题描述。 4.2 质量部门收到质量事故信息后,应及时与生产厂家或供货单位联系,要求派人共同调查事故情况。
4.3 在验证调查时应索取有关证据,详细记录调查情况。 4.4 经验证确认为质量事故的,应及时报告当地药监部门o 4.5 通知有关经营、使用单位立即停止销售戌使用该产品,并 退回尚未售出的产品。
4.6 退回的不合格产品应放置于不合格品区,待药监部门做统一处理,并做好处理记录。
5 相关文件及记录
5.1 《质量事故投诉记录》 5.2 (质量事故调查处理记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