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4:52:15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主备人:葛森芝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三课时(3月7、8、11日)

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爱国主义诗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现实主义风格”,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三吏》 ”、“ 《三别》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3、古诗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

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4、诵读: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二.鉴赏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一)设疑自探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二)解疑合探

1、小组内合作交流,完善课堂目标 2、展示、评价,提出要求:

3、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后,进行补充和讲解。

解疑一:首联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颔联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解疑二:“丛菊两开”指离属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飘零。“他日泪”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托相思于万里。抒发的是诗人思念故乡之情 解疑三: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砧声四起,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游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孤独、忧伤之感,思乡之情更浓。

《咏怀古迹》(其三)

(一) 设疑自探(预设)

1、 简析诗中王昭君的形象

2、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3、分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二)解疑合探

1、小组内合作交流,完善课堂目标 2、展示、评价,提出要求:

3、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后,进行补充和讲解。 1)、王昭君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悲剧形象。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写出她的美丽脱俗。“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她离别汉宫、远嫁匈奴是为了和平,然而她却忍受了思乡之苦。最后,葬塞外,永留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结尾两句写出她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诗人借昭君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和怀才不遇的怨恨。

2)、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藏异域,令人悲慨。诗人对王昭君寄予同情。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是一样的。杜甫咏王昭君,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在表达王昭君不得见遇,漂泊在外的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遭受冷遇,怀才不遇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3)、表现手法:(1)首联运用景物烘托。“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托出昭君,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2)颔联、颈联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写王昭君的悲剧。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一去”,生不能归来;最后身死异域,一去一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一生一死,生不能“识”,死不能归,只有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惨遭遇. 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质疑再探 (四)、运用拓展

《登 高》赏析

背景介绍:写于大历二年的秋天,客居在夔州期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吴郎因事未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律诗。 (一) 设疑自探:(预设问题)

1、前两联描写了登高所见,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

的意境?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二)解疑合探

1、小组内合作交流,完善课堂目标 2、展示、评价,提出要求:

3、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后,进行补充和讲解。 第一问: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这六种景,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凄清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营造出雄浑高远的意境。诗人描绘了一幅辽阔雄浑而又无比苍凉的秋江图景,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怀和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羁旅漂泊的感慨。 第二问:

表达了作者登高望远,满怀秋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自己一生辗转,长年飘泊,穷困潦倒,孤独飘零,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第三问:手法:1、情景交融,寄情于景。(举例分析)

2、对仗工整。3、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质疑再探

(四)总结反思

课 堂 检 测

出题者:葛森芝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搜索更多关于: 《杜甫诗三首》教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主备人:葛森芝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三课时(3月7、8、11日) 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